陳復

信近于義—陳復教授講《論語》 ☆來源:心學復興

♦ 本篇轉載自心學復興。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19/8/11 

子曰:「信近於義,言可複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文 

信譽不能離開道義,答應過別人的諾言要兌現,如果信守諾言,這樣的事情合乎道義,就要立即去完成;恭敬不能離開禮節,禮節要用來落實內在的恭敬,不能過猶不及,必須恰到好處,如此才能遠離恥辱。如果能親近值得去親近的賢德人士,效法他們所樹立的典範,這樣的行為就很值得讚賞,因為他效法的對象值得敬重的緣故。 

陳複教授如是說

「信近於義,言可複也」,這個「信」是指做人的信譽;「近」是離不開的意思;「複」是反復來往的意思;「義」是合宜的行為,事情沒有落實前,有人來找你商量,你要考慮清楚才答應,不要信口開河,就可以免於做一個失信的人。「信近於義」的「信」具有修養德性的意涵,而不是單純在講信譽,你平時養成反思言行的習慣,就不會常常輕諾而寡信,即便你要承擔對別人的承諾,帶著反思的態度來斟酌這究竟是否合乎道義,這個時候你才可以真正利益眾生。 

201934c01.png

圖丨來源於陳複教授微博 

如果你答應別人的事情,後來發現不妥,那是否要實踐諾言,就是件很值得思考的事情。譬如你自己很喜歡的東西(譬如剛買的汽車)你答應借給別人,後來你覺得那個人並不愛惜物品(收到交通違規罰單),那這個時候你是不是還要繼續把東西借給他呢?再者,答應別人的事情,如果你的承諾會傷害其他人,你是否還要去做,讓自己感到虧欠于道義呢?譬如說你剛答應借把精緻的金門菜刀給某個人,但你旋即發現他要拿這個刀子去殺人,那你是否還要維護原先的承諾相借,這時你就要有智慧去做出判斷,不能固守著承諾卻讓自己虧欠于道義。從這兩個例子看,答應別人的事你要在心中反復衡量,承諾不能離開道義,才能維護真正的信譽,不要認為答應別人的事情就絕對要做到,否則就不合乎道義。如果你真的用單線的方式去思考問題,就很容易成為道德的奴隸。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遠」是遠離的意思,恭敬和禮節要互相配合,如果恭敬不合於禮,比如面對長輩,本來應該行鞠躬禮,但你只是點個頭了事,這樣的身心狀態就顯得草率,並沒有真正在實踐「禮」。反過來,你該要行七十度的鞠躬禮卻做到九十度,這樣的恭敬超過了分寸,可能會對別人帶來心理負擔。行禮草率別人會覺得自己很驕傲怠慢,行禮太過同樣會讓人感覺諂媚巴結,這兩件事情都會遭來恥辱。最後,「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因」就是依靠的意思,「宗」就是學習效法的意思。「不失其親」就是找到值得依靠的人,每個人在學習階段都會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來提攜互相奮鬥,如果能夠遇到一位賢德的人來做老師,你把他當作典範來學習,使得你的品德與學問因此一直都有所增長,那這當然是值得敬重效法的事情。

 201934c02.png

圖丨來源於陳複教授微博

孔子雖然一向教人要言而有信,恭敬待人,但是他特別提醒學習者要憑著智慧去權衡與圓融,不能呆板地認為面對道德不能有絲毫逾越。親近值得親近的人,這個「親」不見得是指血緣,而是包括了各種值得你學習的典範,你能夠向這些典範學習,生命才能夠持續突破,日新又新,做新民。值得思考的是,如果你的承諾並不貼著道義來展開,你可能就會發現你所說的話連你自己都不相信,因為你所相信事情的本身就遠離道義。生活裡有很多例子,比如我們從小所學習的課業,它並不談做人處世,可是你又要不斷認真背誦它,因為它是考試要考的內容,導致你會寫出自己都不相信的話。我們小時候如果習慣於在體制教育中說假話,比如作文以得高分為目的,你就會寫些自己都不相信的話,藉此來獲得老師的青睞,或在作文比賽中得獎,這樣的人雖然長大會獲得比較高的學歷,卻可能成為對社會有重大傷害而不自知的人,因為他很早就懂得怎麼樣鑽思想的縫隙,從中獲取自己最大的利益,這種就是巧言令色型的人。

師生問答

張辰問:「因不失其親」這句話能否請您再做解釋? 

陳復教授答:「因不失其親」就是要去親近值得效法的人,不要因為自己的失察,失去跟他們親近的機會。人要能看得出誰是你的生命典範,如果人的生命沒有典範,他就會散亂無序,以自我為中心,形成放浪形骸的生命。每一個生命都要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座標,該座標通常都是你覺得很想要成為的人,可是你目前達不到,你就要向他學習。不論他是活人或死人,人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只要他的生命能讓你覺得是值得見賢思齊,並且你只要願意終究能辦到,就應該認真把該典範當作效法的物件,順應著值得效法的典範來展開學習,跟這樣的典範常相左右,從中去揣摩體會如何完成這樣的生命座標。 

王學安問:承諾的事情不合乎道義就不再去做,這是要反省自己面對道義的態度,還是要反省自己的行為沒有謹言慎行? 

陳復教授答:這是要共同展開的過程。如果你發現每件事情不合乎道義就不再去做了,這就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這部分和沒有謹言慎行不是直接關聯的狀態,但卻會影響到行為本身,譬如你不再把精緻的金門菜刀借給預謀殺人的物件,這是確實來自於對生命的反省,意識到自己在實踐不合乎道義的事,就立刻停止,在具體的行為層次就會發生改變。但人不要輕易去承諾自己實踐卻會後悔的事情,免得招來對自己的長期傷害,形成某種生命負擔,這反映出承諾這件事情不應該固著僵化。 

王晉問:「禮」在每個人心理的標準不一樣,自己覺得已經很有禮了,他人卻覺得無禮,這該如何是好呢? 

陳復教授答:「禮」並不是自由心證,「禮」是一種應對進退的節奏感,像是跳探戈,你前進幾步,我後退幾步,就是人和人彼此間的舞動,有某種暗合的節拍,不可能你覺得有禮他人覺得無禮,如果你本來應該退兩步,結果你卻進兩步,人家同樣正在進兩步,你就踩到人家了,這就是你沒有禮,你已經對別人帶來了傷害。「禮」在每一個人生命狀態形成的節奏,當然某些時候彼此因為溝通未足產生認知落差,會有不同的頻率,這就要體貼自己和別人的生命,才會感受到每個人心中所要的空間感,從而給予相應的節奏。

 

主編:劉莞|責任編輯:葉震、王建紅、鄧霞霞

 

陳復|臺灣宜蘭大學博雅學部副教授、 專業研究在齊文化與齊學術、陽明學與中國現代化、心學與生命教育、自性心理學暨國學心理諮詢。微博:weibo.com/nouslife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