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水萍

鄭水萍:給韓粉上上課 愛河的水與夢(上) ☆來源:新民論壇

♦ 本篇文章轉載自新民論壇。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VMOkZdPZibY


201921l01.png

我回去高雄研究愛河快30年了,最近愛河很熱門,連韓國瑜市長就職也都是在愛河的鰲龍那邊,然後講了很多跟愛河有關的政策,今天也有這個議題,就是金銀河,先前也講了愛河的摩天輪等等。有一次他在岡山造勢,他的粉絲也出來講說愛河是吳敦義時候整治的,謝長廷的時候把它污染的,我聽了差一點昏倒。

愛河的文本

我以研究的角度,尤其是與韓國瑜的粉絲們,大家來研究一下愛河是怎麼樣的變化,上、中、下游的空間是如何,有哪些文化、有哪些人在曾經在這邊活動。從文創來講,這個都是屬於文本,我今天講的就是愛河的文本。瞭解文本後,時間和空間了才有辦法創新。我的愛河的著作很多,像這本《戀戀塩埕》是謝長廷先生贊助出版的,那時候他還沒當市長,這是我著作之一。我的碩士論文《澎湖社》,研究澎湖移民、澎湖社、澎湖廟,這些都和愛河有關係,愛河的週邊很多的澎湖社、澎湖廟和移民,那這個是已經到了日據時代以後了。另外,還有一本是我的博士論文,研究臺灣苦力,這個也和愛河有關係。整個高雄市都市的變遷,從早期的哈瑪星到塩埕區,到前金區,都是跟愛河有關係。

我和愛河有關的著作,三十年來出版了五、六本以上,從方法跟觀念上說,我有兩個重要來源。第一個來源是我修台大歷史系阮芝生老師的史記,其中,阮老師講得很精彩的就是「河渠書」,是太史公一個很重要的論述。大家都以為歷史就好像在講故事一樣,但是太史公的史記裡面,他對政治、經濟、社會,包括河流,他都有論述,而「河渠書」就是他的論述。我從阮老師的上課裡面發現一條河流有自然河川的時期,那就是「河渠書」的「河」;「渠」是在大禹治水以後,一直到漢武帝,治水所建造的工事就是「渠」。司馬遷的史記已經涉及到河渠背後的權力關係和不同文化,這個對我有很大的啟示。我回去做愛河研究的時候,我就用這個觀念去看愛河,所以我就把愛河分成好幾個時期。另一個對我影響很大就是法國後現代的大師巴謝拉,他本來是研究科學哲學的,有關水火土的,他用四個元素來解釋物質的世界,但是實際上是在講文化。他有一本很有名的書叫「水與夢」,水是一回事;人的夢想是一回事,他把水分成各種水來分析。巴謝拉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空間詩學」,這是他一系列與水有關係的空間論述,我也用了這個觀念寫了一系列有關高屏溪、鳥松、澄清湖的水與夢,這些都是我有關於水的著作。韓國瑜先生擅長行銷,講的都是很簡單的天馬行空的概念,因為我研究這個一輩子,所以忍不住出來跟大家練練功。

自然河川時期

我基本上分成兩個方向來講,一個是愛河的地理空間,又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現在還有數位地理。另外就是有關時間,就是愛河的歷史,我分為自然河川時期,那時稱為「打狗灣」;第二個時期就是在漢人進來以後,因為漢人會治水,及行船的文化。古時候漳州、泉州之間的交通都是乘船來往,因為走路要三天,而船隻只要半天的時間,所以閩南人是以水為管道的文化,臺灣早期路上的交通不是很發達,反而是船隻航行較為盛行,當時高雄港裡面有很多小的港口,有前鎮河,有愛河,都是以水的航行為主。所謂「北人乘馬,南人乘船」,都是因為文化的關係。我曾經參加廈門大學辦的一個研討會,到閩北參觀,到一個村落,中間有一個建築是「鄭家祠堂」,那裡和江南的風景一樣,他們村落的核心不是一條路,是一條水的渠道,有許多小橋位於渠道之上,最終都通向祠堂,完全以那個河道為主。

人工渠道時期

第二個時期是從自然河川到那個人工的渠道的開始,泉州人乘船,他的產業文化叫做「漁塩農商」文化,塩埕區位於愛河下游,那時候塩埕有很多製塩產業。到了日據時代就變成高雄運河,日本人在台南、高雄都興建運河,按照日本人的計畫,高雄市很可能變成水都威尼斯那樣有很多渠道,像我的故鄉獅甲那邊應該有很多的運河,但是後來日本人的整個都市計畫沒有完成。

那時候,高雄的都市核心從旗津、哈瑪星發展到塩埕區,塩埕區的鹽田結束變成都市,市政府、州廳都位在那邊,州廳位於河流旁邊是很少見的,因為按照中國城市的觀念,官府一定是背山面水,四周會築城廓,像是台北城、府城、鳳山縣城都是這樣。到日據時代,把行政中心放在愛河的兩岸,這個是很少見的。然後出現了愛河的公園,這也非常少見,因為在明清的時代,都是私家花園,沒有公共的公園。歐洲的歷史也是一樣,凡爾賽宮的前身也是宮廷的花園,後來凡爾賽宮改成市民的花園。到了紐約的時候才有中央公園,中央公園的面積也是非常的大;到舊金山時有金門公園,這些都是公園的開始。日本受現代化的影響,所以他們有公園的觀念,所以日本人在壽山,在愛河旁邊建公園,慢慢有人在愛河旁散步談戀愛,這時開始愛河不只是運河了,變成人家休閒的地方。

愛河整治

吳敦義市長到底有沒有做和愛河有關的事情呢?有的!我出版的愛河記事和展覽,就是和吳敦義市長合作出版的。吳市長時期策劃的展覽-「愛河記事」比文建會陳其南先生所做的「文藝季」還早。陳其南先生要開始做社區總體營造文藝季時,他的第一站就是來高雄和我談愛河,當時找我到長谷五十大樓談到半夜12點,在第二天早上六點鐘,又去他的旅館商談這個愛河的企劃如何執行。這些都是在吳敦義市長任內的時候,當時王象建設公司還贊助市政府,舉辦路跑活動,贊助幾千件的運動衫;後來還在舊市政府舉辦裝置藝術展,當時市政府已經搬遷到四維大樓,這些藝術展都是以愛河為主題。

日據時代因為產業結構改變,愛河從塩業出口港改變成福州或南洋衫木的進口港,以及橋頭的糖也由此輸出,日本銀座的電影文化、照像、酒家都在塩埕流行起來,所以愛河下游的三角洲產業結構從此改變。戰後因為河川的污染,那時的日本也是一樣,像是東京的黑河時期,如同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的污染,這些都是工業革命所產生的現象。高雄如同東京一樣也有黑河時期,愛河臭到連自殺的人都不想去,歷任的市長都有花費心力在愛河的整治工程上面,好幾任市長的政見裡都有有關愛河整治的政見,只是方法的對錯問題而已。像王玉雲就是土法煉鋼,我很客觀的說真正有起色是在謝長廷時代,他引進日本的工法,用泡泡船將空氣打到河裡面,好幾艘船日夜不停的進行,將河裡的污泥以細菌分解,愛河的污染慢慢改善。相同的方法不只用在愛河,也用在前鎮河,原先前鎮河旁的住戶面對前鎮河的窗子都是關起來的,經過謝長廷市長整治之後,前鎮河不再臭氣沖天,他也花了很多錢去做河岸整治的工作,變得漂亮了,因此面對河的窗子都不再關起。我稱這段時期為文化愛河時期,謝長廷時在那邊做了鰲龍,也做了燈會,一直維持到現在。到葉菊蘭的時候,她把愛河出海口稱為「真愛碼頭」,「戀戀塩埕」是我和塩埕區的文化協會一起整理出版的,就是在研究愛河下游三角洲的演進過程。

在林青榮當局長的時候,他的都市計劃裡,將愛河的整治納為重點,我那時帶著建築師公會的建築師們在愛河各處參訪,後來他們將愛河上、中、下游分段整治起來。蘇南成在中游,中都到文藻這一段做了愛河沿岸的步道;在吳敦義的後期,「文化愛河協會」成立,和「綠色協會」都在一起。所以,從日據時代到戰後,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階段,都有不同想法的投入,只是成果的呈現與否而已。

「愛河」:在戰後才有的名字

我們現在從愛河上、中、下游的空間來看愛河,愛河這個名稱是在戰後才有的,因為在戰後大家去看電影、照相、吃館子之後,就到愛河的公園去散步。我在做愛河的展覽的時候,有一位老伯偷偷跟我說曾經帶過12個女朋友去愛河散步。愛河的名稱的由來是大家都到愛河去散步,後來有人就在愛河經營划船俱樂部,出租船讓大家在愛河上划船,那個俱樂部的名稱就是「愛河」。後來,有人在那裡投河自盡,報紙刊登這條消息時,就以「 投愛河自盡」為標題,但官方正式以「愛河」為名是後來的事情,所以,「愛河」此名是名間自行發展出來的。有一段時間,「愛河」此名是指建國橋到出海口這一段,現在官方就以「愛河」為高雄運河整條流域的正式名稱。

愛河唯一的自然河段

而「愛河」整條流域有14公里長,此河是從高雄縣八卦寮上游發源出來的,它和後來的曹公圳結合在一起。從八卦寮發源出來是一條田間溝渠,然後經過高速公路下面流到榮總的後面,榮總後面有一個愛河最早的港口,那就是「後港」,在那裡有一座土地公廟,河流一定和土地公有關係,因為「水來土掩」,只有和水有關係,可能淹水的地區就會拜土地公,因此愛河沿岸有很多土地公廟。「後港」的土地公廟是上游第一處的土地公廟,我經常帶學生騎腳踏車到「後港」的土地公廟參觀。從榮總之後到文藻大學的門口,大約有三百公尺長,在吳敦義市長時代,他花了非常多的錢來整治這一段,但是他的方法是錯誤的。這段是「愛河」唯一一段的自然河川,那時兩岸都是草地一直延伸到溪邊,有很多的魚、白鷺絲、水牛等,一直到高速公路下面流到高雄縣和農田水圳結合。當時吳市長的時候花了很多錢來整治,全面鋪設水泥,將自然景觀全部破壞掉,「文化愛河」也出來幫他的整治背書。那時有許多外國的案例,尤其是日本的,在國內也有宜蘭的冬山河的案例,當時我還被市政府指控「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後來才證實人家的工法才是對的。 

日本人修建愛河的遺跡

從文藻大學再流過民族路,有一段是往北邊流,那一段流到蓮池潭和左營的水結合為一條渠道。曾經有人提議將「愛河」的上游打通一條渠道往左營,和蓮池潭的水結合,將愛河上、下游的水匯合在一起,這樣愛河就自然清澈了,但是始終沒有進行這一提案。在文藻附近有一條渠道和曹公圳相接,「文化愛河」有發現日本人建築這條渠道的遺跡,目前這個遺跡尚未列入文化資產。高雄市政府是一個對古蹟非常仇視的政府,在陳菊任內被毁壞的歷史空間大概有三十處以上,別的地方是保護都來不及,但是高雄市政府都把它們拆毁殆盡,包括我們家族四百年的祖墳,所以我認為這條渠道的遺跡也是凶多吉少。

(待續)

QR Code QR Code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