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短評

化解認同紛擾 減輕統一痛楚 ☆來源:中時電子報

♦ 本篇文章轉載自 中時電子報。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18年06月16日

由於歷史因素形成的兩岸關係,是主導台灣政局走向的關鍵要素,也是台灣社會現實問題的主要矛盾。由此延伸出來的統獨與省籍對立,最終都展現在藍綠二元結構之下,制約著台灣政治的發展。

1986年民進黨成立,以其外顯的大福佬沙文主義性格,收割了過往黨外運動的成果。

1988年蔣經國逝世,被外界稱為「民主先生」的李登輝接班後,為站穩黨內地位、鞏固政權,遂推動得到西方高度讚揚的包括改選萬年國會等「民主轉型」。在此「民主化」的過程中,民進黨逐步擴大,最終成為得以撼動國民黨的政治力量,形成台灣政局的藍、綠二元格局。

伴隨「民主化」而起的,則是島內分離主義思潮的增強,1996年李登輝提出的「經營大台灣,建立新中原」就是一個指標。藍、綠兩黨均尋求美日強權國家的支持,持續將中國大陸視為頭號敵人,過往的「反共」意識與新興的「反中」意識一拍即合,中國認同逐年遞減。

2013年以來幾場以台灣青年為主體的反中運動,例如反旺中運動、太陽花運動、反課綱運動等,都是認同轉變且對立不斷尖銳化的結果。

兩黨輪流執政的態勢,反而使台灣政局坐困愁城,藍綠兩黨本質不斷趨近──大量購買軍火、唯美國是從、以反共反中為動員號召等等,台灣政治只能捨棄社會福利與經濟發展,內耗於藍綠政爭以及兩岸之間的壁壘情緒。

台灣民眾對於未來出路與社會困境的焦慮,轉化為對於崛起中的中國大陸的恐懼與不安,最後展現在國族認同上的紛擾。

2016年後,兩岸關係重回對抗老路,擺盪在冷和與冷戰之間,人民惶惶不可終日。

台灣政局的曙光取決於兩岸關係,而治本的藥方則在於認同問題的化解。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其著作《李光耀觀天下》認為:「台灣與大陸的重新統一是時間的問題,這是任何國家無法阻擋的。事實上,台灣的國際命運早在1943年的開羅會議上就被確定了」;他進一步指出,李登輝執政時期「強調該島脫離中國。但是這不會改變最終統一的結果,這樣做只能使台灣人在重新統一實際發生時更加痛苦。」痛楚感的俱增或是減緩,兩岸關係的進步或是倒退,將是未來台灣政治發展難以迴避的課題。  

 

(作者為作家)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