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市的前救國團大樓,由宜蘭市公所收購後,進行外觀與內部整修,3月13日舉辦揭牌典禮,將其命名為「龍鄉樓」,來當作宜蘭市嶄新的行政地標,意在紀念日據時期首任宜蘭廳長西鄉菊次郎。西鄉菊次郎就是被視作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英雄西鄉隆盛的兒子,他出生於鹿兒島縣龍鄉町。 

明治天皇親政後,大舉變法,實施徵兵制,廢止武士階級,武士普遍對政府心生不滿。西鄉隆盛希望替武士覓得出路,提出「征台」與「征韓」的兩大主張,然而維新初期,明治政府希望著重於內政發展,不得不否決西鄉的提議。西鄉隆盛憤而辭職返回九州鹿兒島,自己辦武士學校,後來發動西南戰爭對抗明治天皇,兵敗後,西鄉隆盛切腹自盡,菊次郎則受傷被迫投降。 

1871年,琉球王國漁船因遇颱風漂流至台灣南部,上岸後54名漁民遭到原住民殺害,史稱「牡丹社事件」。日本政府企圖安撫武士階級,決定順水推舟,對台灣出兵,並特意派西鄉隆盛的三弟西鄉從道率領艦隊遠征台灣,希望消弭西鄉隆盛家鄉鹿兒島薩摩藩的武士對中央政府的不滿心理。 

1895年4月《馬關條約》生效,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政府派西鄉隆盛兒子菊次郎代理台灣總督府的參事官,隔年出任台北縣支廳長;1897年升任宜蘭的首任廳長,他擔任長達5年半的時間,任期內主要的政績為整治宜蘭河,使鄉民免於水患,1902年再回日本升任京都市長。 

1905年宜蘭親日仕紳設置刻有「西鄉廳憲德政碑」的高大石碑來表揚其政績,該碑文清晰刻著:「切勿以絲線刺繡描繪其肖像來紀念西鄉公,最適合的方式是如晉人紀念羊祜一般,雕造『墮淚碑』之類的紀念石碑。為讓西鄉公的榮光永遠流傳於世,而建此碑,讚頌西鄉公的恩德。」 

在西晉滅亡吳國的過程中,羊祜擔任荊州都督,採取柔和手段管治吳地,對軍民施加信義,動搖前線吳軍將領的忠誠,他的做法發揮作用,令多位吳軍將領降晉,吳地人民對羊祜心悅誠服,尊稱其為「羊公」。 

熟讀中國歷史的日本政府,意在重施羊祜舊計,把羊公變成西鄉公,同意設置「西鄉廳憲德政碑」,放在宜蘭河現在中山橋東側堤防的位置,來弱化宜蘭民眾的抵抗意志,爭取民心歸附,可謂用心良苦。 

現在民進黨籍的宜蘭市長江聰淵再度重施羊祜舊計,將前救國團大樓命名為「龍鄉樓」,來作為宜蘭市公所第二辦公行政大樓,左側並標上日文,將高度具有政治意義的行政大樓連結西鄉菊次郎的意象,如果不是對歷史的無知,就是在響應當年日本政府的號召,重塑宜蘭的被殖民經驗。當日本人熟讀中國史,台灣人卻不知中國史,這讓我們頓然醒悟,被殖民者更大的悲哀,是源自對歷史的無知。

 

作者為國立宜蘭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