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復興

威爾伯與榮格對話:我對肯•威爾伯早期理論的質疑 ☆作者:王學安

♦ 本篇文章轉載自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心學復興。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0/5/6

文 | 王學安(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執行秘書) 

202025a01.png

肯·威爾伯(圖片來自網路)                          榮格(圖片來自網路)

《恩寵與勇氣:超越死亡》(Grace and Grit:Spirituality and Healing in the Life and Death of Treya Killam Wilber)一書講述了肯•威爾伯(Ken Wilber)陪伴崔雅五年的抗癌旅程,也孕育了威爾伯的思想,其中有一段愛迪絲對肯•威爾伯的採訪尤為重要,愛迪絲提出了一個極其犀利的問題,這個問題事關兩位會通中西文明的心理學家之間的對話,愛迪絲問威爾伯:「你也不贊成榮格所主張的:神話蘊涵了人類的原型(archetype),因此具有神秘的或超越的重要性?」威爾伯坦言也曾信奉過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的主張,但是他對榮格主張的「神秘體驗論就是一種原型經驗」持有不同意見,這引起了筆者的研究興趣。神話是一種原型,到底是不是神秘的呢?

 202025a02.png

伊甸園中的亞娃和夏當(圖片來自網路)

威爾伯認為榮格的思考中有幾個嚴重的錯誤:第一,現代人的心智可以自發地創造出宗教經驗有關的神秘象徵,當人處在心智發展的前形式階段會容易產生一種神話的思維結構,尤其在人的夢境中,心理的原始層面會浮現出來。威爾伯認為這種現象絲毫沒有神秘色彩,榮格認為原型是缺乏內容的神話「形式」,然而神秘體驗論卻是「無形」的覺察,這兩者之間其實沒有任何關聯。第二,榮格所用的「原型」來源於柏拉圖、奥古斯丁這兩位重視神秘體驗者的觀念,然而榮格用「原型」的詞彙概念卻與所有重視神秘體驗者的概念完全不同,重視神秘體驗者都主張世界從無形的神性示現時,原型是無中生有的萬象中第一種微細的形式,是其他所有示現的模式的基礎,這種微細的、超個人的形式可能屬於肉體的、生物的、心智的或其他層面。在大部分的神秘體驗論的象徵中,這些原型總脫離不了光體、明點、音聲啟示及能量的振動,意即物質世界是由這些東西凝結而成。而榮格所指的「原型」卻是人類集體經驗中基本神話結構,譬如智慧老人、自性(Self)、人格面具、陰影、阿尼瑪(Anima)、阿尼姆斯(Animus)等,都是屬於存在而非超越的,只是人類日常生活中很普遍的經驗。威爾伯同意那些神話形式是人類心靈的集體遺產,人類必須和這些原型和解。但這些神話的形象卻與神秘體驗論以及超越性的覺察毫無關聯,威爾伯認為榮格最大的錯誤就是混淆了集體的和超個人的經驗。人的心智中遺傳了某些集體的形象,並不意味這些形象就是神秘的或超個人的。譬如人類的遺傳都有兩隻眼睛,人去體驗眨眼睛的感覺,並不意味眨眼睛的感覺就是一份神秘體驗。榮格的「原型」與靈性的、超越的覺察沒有關係,只是人類集體潛意識中基本日常的、屬於存在面的呈現,因此威爾伯認為集體意識可以劃分成集體個人意識和集體超個人意識,榮格並沒有做如此清楚的劃分,導致他誤解了人類靈性發展的整個過程。

 202025a03.png

集體意識、個人意識(圖片來自網路)

關於威爾伯認為「集體意識可以劃分成集體個人意識和集體後人本意識」。筆者覺得其中涉及的「集體個人意識」和「集體後人本意識」兩個名詞概念就很難以理解,首先「集體個人意識」這種詞彙使用就會讓人覺得語義概念不清晰,像是把集體意識和個人意識混淆在一起講,如果「集體個人意識」可以理解為集體意識裡的個人意識,那為何又要加首碼「集體」二字,直接講「個人意識」不是就可以嗎?「集體後人本意識」的概念理解同樣有此理解的困境,其中的「後人本意識」又做何理解呢?筆者擔心是翻譯者的理解有誤,特別查找了英文版本的《恩寵與勇氣》(Grace and Grit:Spirituality and Healing in the Life and Death of Treya Killam Wilber)一書,其中「集體意識可以劃分成集體個人意識和集體後人本意識」這句話的原文是:「There are collective prepersonal, collective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transpersonal elements.」筆者發現胡因夢和劉清彥翻譯的版本中「collective prepersonal」並沒有翻譯出其含義,如果「collective」是集體的,「personal」是個人的,那「prepersonal」應該譯為前個人的,而句中開頭直接翻譯成「集體意識」就是有問題的,而「transpersonal」的翻譯,許金聲先生在本書的校審後記中認為胡因夢和劉清彥把「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翻譯為「超個人心理學」會引人落入虛幻的理解,因此許金聲先生把「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譯為「後人本心理學」,只是這裡把「transpersonal」譯為「後人本的」則很難理解,也不具有概念的對應性,筆者更傾向于譯為「超個人的」。然而「elements」的意思是元素,「There are collective prepersonal, collective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transpersonal elements.」整句話直譯過來是「存在集體的前個人、集體個人和集體超個人的元素」,而胡因夢和劉清彥卻把「elements」(元素)翻譯為「意識」,筆者認為也存在問題。 

接著肯•威爾伯說:「但集體經驗絕不是超個人經驗,『真正的原型』的力量、超個人的原型的力量直接來自超時間的大精神;榮格所指的原型力量則來自於俗世歷史中最古老的形態。」如果威爾伯認為集體經驗絕不是超個人經驗,那麼集體意識又怎麼能劃分成集體個人意識和集體超個人意識呢?這從邏輯上講就存在矛盾。威爾伯認同榮格發現人要脫離原型,進入自性化的歷程,但威爾伯認為榮格講的原型中,只有「大我」,即自性(Self)屬於超個人的,其他都沒有脫離古老的形態,威爾伯認為榮格沒有指出自性的非二元對立性,可是在榮格的概念裡自性化就是統合意識和潛意識的過程,不正體現出自性的非二元對立性嗎?

 202025a04.png

《恩寵與勇氣》(圖片來自網路)               威爾伯和崔雅(圖片來自網路)

威爾伯把意識結構分出九層,愛迪絲提出有關嬰兒融合期的議題,是超個人心理學界辯論最熱烈的題目,許多理論家追隨榮格的理念,認為神秘體驗論講的是主客合一的境界,那麼嬰兒無分別的融合狀態,應該屬於一種神秘的合一的境界。威爾伯則認為那些從榮格的理論思考的學者把嬰兒融合狀態歸結為一種神秘經驗本身就是一種退化,神秘合一的經驗是存在所有,即肉體的、生物的、心智的和靈性的層面的統合,然而嬰兒融合狀態只有肉體或知覺動作的本能,意識尚未分裂,在混沌的狀態裡不涉及神秘經驗,更不可能主客合一,但筆者對於威爾伯的說法存有質疑,如果威爾伯的思考不存在問題,就很難理解為什麼存在有小孩子可以通靈的現象呢? 

愛迪絲認為威爾伯關於嬰兒融合期未分化的說法與前面的前個人和超個人觀念混淆有關,威爾伯說道:「早期的發展稱為前個人階段,在這個階段裡,個人的自我感還沒有出現。中期的發展稱為個人或私我的階段,最高的階段則屬於超個人的或超私我的。我的重點是,人們似乎混淆了前個人(pre)和超個人(trans)的階段,它們表面上看起來很像,若把嬰兒前個人的融合狀態與超個人的神秘狀態畫上等號,就會有兩種不同的反應。你可能會把嬰兒融合狀態提升到它並不俱足的神秘境界,或者全盤否定真正的神秘體驗論,聲稱那只是退化到嬰兒自戀期和海洋式的非二元狀態。榮格和他的浪漫主義運動,便是屬於第一種類型。他們把前私我的、前理性的狀態,提升到超私我的和超理性的榮光中,因此他們是『提升派』。佛洛德和他的追隨者剛好相反,他們把所有的超理性、超私我的神秘境界貶低為前理性及前私我的嬰兒狀態,因此他們是『貶低派』。這兩個陣營對了一半也錯了一半,他們都無法區分『前個人』和『超個人』。真正的神秘體驗論確實是存在的,這個境界和嬰兒期一點關係都沒有。把兩者混淆在一起,就等於混淆了學齡前和研究院的階段,這樣的態度真是近乎瘋狂,他們把事情完全弄混了。」如果按照威爾伯對於「前個人」和「超個人」的解釋,「前個人」就是指意識沒有分化的狀態,陳復教授根據生物的歷史演化進程把榮格的集體潛意識劃分為文化集體潛意識、原始集體潛意識和萬物集體潛意識。萬物集體潛意識就是沒有分化,宇宙處在混沌的狀態,不知集體前個人意識是否與萬物集體潛意識可以相連?而威爾伯理解的集體超個人意識是意識分化後的主客合一,具有冥契經驗,陳復教授提出的文化集體潛意識和原始集體潛意識是人類分化後的產物,與集體超個人意識是不是有相連線性呢?以上筆者提出的問題,只是根據《恩寵與勇氣:超越死亡》一書所做的思考,從中也可以看出肯•威爾伯早期理論的缺陷,後續威爾伯的理論是否有對於前面理論缺陷的修正,還有待于筆者對威爾伯理論的繼續研究。

 202025a05.png

靜坐 

參考文獻: 

  • [1]肯•威爾伯(Ken Wilber)(2013)。《恩寵與勇氣:超越死亡》。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2]Ken Wilber(1985).Grace and Grit:Spirituality and Healing in the Life and Death of Treya Killam Wilber.Boston and London: Shambhala Publications.

 相關閱讀 

 

編輯丨 曲龍龍 

作者 | 王學安

202020g.png

原名王盼盼,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執行秘書,心學復興公眾號主編。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人心學智慧諮詢師連續三期修課學員。

 

閱讀原文


qr-xhfx.png

從心學義理到現代整合

從傳統到當代  從東亞到歐美

從生命教育到心理諮詢

在觀念與實務探索中  展示生命完整性

呈現新世紀最精湛的心學

 

logo-xhfx.png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復教授的宣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兼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關注公眾號和網站,加入我們的微信群,並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佈,來稿請寄郵箱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