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復興

世間的兩種「上師」 ☆作者:王岳

♦ 本篇文章轉載自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心學復興。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0/5/7 
文 | 王岳(智慧諮詢師)

202026a01.png

圖一、冥想

印度思想家克裡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1986)在《與生活和好》這本書中講述了很多有關冥想的內容。他說:「想要瞭解心靈如何運作,不要去找尋任何形式的心理安全感、滿足感,你需要的是探究與持續不斷地留意,這就是冥想。」探究和留意的內容是什麼呢?他繼續說:「冥想需要你的注意,注意你對你的妻子、丈夫、孩子說話的內容,注意你如何與你的下屬說話,以及注意你如何與你的老闆說話——全神貫注(attention)於那一刻……如果你全神貫注,你可以看著每一種思想、每一個行動;沒有所謂的分心,然後你就能夠進行冥想。」   

 202026a02.png

圖二、克裡希那穆提

冥想就是帶著完整的覺知進行自我認識,然後我們就會有正確的思想以及隨之而來的正確行動。克氏說:「冥想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為他會帶來心靈的澄澈。冥想就是心靈的澄澈。接著它會變成平靜,而這份平靜是心靈的修煉過程,不是你為了得到平靜而對你自己的訓練。當你注意著每一個字、每一個手勢、你所說的每件事、你的感覺、你的動機,而且不去糾正它們時,平靜就會從這樣的專注中出現。這樣的過程不需要努力;它的活動與時間完全無關。這樣的人是喜悅的人,他不會製造仇恨,也不會帶來悲傷。」 

對於平靜的心靈,克氏也有一段很精彩的描述,他說:「這個平靜的心靈不是死去的心靈,而是異常活躍的心靈。任何以高速行動的東西通常都很安靜,只有遲鈍的心靈才會擔心、焦慮、恐懼。」冥想既是自我認識的過程,同時也是剝離自我獲得解脫的過程,這樣的過程又伴隨著極大的創造力,對此,克氏說:「當一個人的內在環境、內在承諾、內在記憶,以及內在的秘密與悲痛每分鐘都死去一點時,他的內在就會出現一個空地,僅是這塊空無之地,就會出現新的事物。」

 202026a03.png

圖三、《與生活和好》                             圖四、《大學》

《大學》中有這樣一段話:「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陳復教授在《心學工夫論》中,針對這段話提煉出「止定靜安慮得」的六個悟取心學的流程,並放入靜坐中來把握。陳教授說:「當你心煩意亂,你就靜坐,靜坐本身會使你與原來的雜質由意識層面隔開(這就是『止』),你逐漸會沉穩在觀看裡(這就是『定』),心靈逐漸變得乾淨無染,而能直取本體(這就是『靜』),此時本體會使你產生安全溫暖的感覺(這就是『安』),你帶著這股能量,重新去檢視自己剛剛會心煩意亂的原因與物件(這就是『慮』),順此產生細密相應的回答與領悟(這就是『得』)。」 

如果我們以「止定靜安慮得」的六流程作為一個參考架構來認識克氏的思想,會發現,兩者之間有很多可以互相印證和對話的內容。首先,兩者都高度關注著心靈內部的運作;其次,兩者都要從自我意識中抽離出來,進入深層的心靈結構;第三,兩者都重視覺知或者觀看,這可以說是整個冥想或靜坐過程中,心靈狀態發生改變的關鍵環節;第四,兩者後來都進入平靜的狀態;第五,平靜並不是死寂,而是一種高速運轉的心靈狀態;第六,在這種心靈狀態裡,人會產生出深刻的洞察力。 

兩者的差別,就核心處來說,就是心學的觀念裡特別會提出「本體」的主張,正是因為有本體,於是可以觀看,並產生出深刻的洞見。克氏並不否認這些心靈內容,但是,他並不主張有本體,而認為整個宇宙的實相是「空」,在「空」裡,這一切的心靈現象自然發生。因為沒有本體的觀念,克氏所說的冥想,在自我解離之後就直接轉往了「空」,而沒有認識到,在自我和「空」之間,還有廣袤的由自性本體所建構出來的人文空間,對於這個空間,陳復教授特別命名為「世界本體」。

 202026a04.png

圖五、陳復教授

這個人文空間,比較具體而方便的指稱,便是文化。克氏並不是沒有看到這個面向,但是基本上他對此是一種排斥的態度。有人向他詢問生命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克氏認為這個問題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人的空虛,是人在逃避認識自己,於是想要往外去尋找。克氏認為生命是我們所知的一切,因此我們應該完整、徹底地瞭解這個生命。然而,他所謂的生命卻幾乎只鎖定於自我的各種活動,而不涉及集體潛意識的內容,這讓他的思想顯得有些單薄。這與克氏的生命質地以及成長經歷有關,然而,對於更普遍的民眾而言,如果只關注這樣一個薄薄的層面,很難回答他們複雜而多變的人生。 

在《王子精靈法則》一書中,陳復教授對於驕傲的人所面臨的困境,有過這樣一段描述。陳教授說,驕傲的人沒有辦法接受別人的幫助,往往要深陷在嚴重的精神疾病裡,才不得不靠人家幫忙。他或許會去服用藥物,或許就去找個「無法跟自己比較」的上師,隔一陣子就過來躲開煩惱。然而,這樣的上師「往往來自於生命背景徹底不同的人,他甚至沒有任何社會化經歷,沒有工作,沒有結婚,沒有孩子,沒有親人,沒有……,他什麼都沒有,只是單單純純的活在精神修養裡,這固然是很良善的因緣,他卻不曾經歷過這人間的翻雲覆雨,他如何能曉喻你這世間的恩怨情仇,如何能站在更高的視野,觀看與化解?」

 202026a05.png

圖六、《王子精靈法則》

克裡希那穆提大概就屬於這種完美的上師,他的精神境界固然高邁,然而,他卻無法為世人量身定制如何脫離生命困境的階梯。陳教授接著說:「我們需要有『活在人間』的上師,親身在社會裡,經歷著恩怨情仇,卻能帶著智慧,去觀看與化解這些恩怨情仇。」「他經歷著與你相同的生老病死與悲歡離合,差別點隻在於:他永遠不懈的奮鬥,去承擔人間的責任,而不斷滋生出嶄新的洞見。當你跟著這種上師學習,學習的內容,得要在你自己的生活裡去驗證,才能確知是否真實的瞭解,這種學習因為具有真實性,因此乍看會顯得很辛苦,但,只要你不懈的奮鬥,你的心性就會產生真實的蛻變。」對於這樣的上師,我們會特別稱之為「大儒」。 

克裡希那穆提在十四歲時被通神學會(Theosophical Society)發現,接下來二十年都被當成「世界導師」在培養,三十四歲時雖然宣佈解散專為他設立的「世界明星社」,但是他的一生都在一種受保護的狀態裡度過,這種特殊的生命狀態自然會迸發出其特異的生命光彩。作為這個社會上的絕大部分人,我們無法複製這樣的人生,而要投入於社會各種具體的情境裡,為自己找出安頓生命的辦法。我們更應該來培養一種做學問的態度,瞭解各種不同的生命情境所領會出的特殊感悟,作為自己面臨抉擇時進行思考的重要框架,於是我們才能夠有智慧地完成生命,過出一個幸福而喜悅的人生。

 

參考文獻:

  • [1]克裡希納穆提(Jiddu Krishnamurti)(2018)。《與生活和好:克裡希納穆提寫給你的28道生活習題》。臺北:商周出版社。
  • [2]陳復(2005)。《大道的眼淚——心學工夫論》。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3]陳復(2018)。《王子精靈法則:陽明心學智慧記》。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相關閱讀 

 

編輯丨 曲龍龍

作者 | 王岳

202023a.png

湖南長沙人,畢業于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從事醫療工作十餘年,智慧諮詢師,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專欄作家,國家註冊心理諮詢師。

 

閱讀原文


qr-xhfx.png

從心學義理到現代整合

從傳統到當代  從東亞到歐美

從生命教育到心理諮詢

在觀念與實務探索中  展示生命完整性

呈現新世紀最精湛的心學

 

logo-xhfx.png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復教授的宣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兼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關注公眾號和網站,加入我們的微信群,並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佈,來稿請寄郵箱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