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復興

大學之道:中華思想的知識論 ☆作者:周學儒

♦ 本篇文章轉載自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心學復興。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1/1/24

文 | 周學儒

本文屬於聆聽陳復教授《大學》演講課的個人心得報告

202110a01.png

古之周代有大學,自然也有相對的小學。古人的小孩到八歲,自王公以至於庶人子弟,皆入小學,在其中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的方法,同時還要學習禮樂、射禦、書數等技能與知識。及至十五歲,貴族子弟與平民優秀子弟,可以進入大學來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而《大學》這本書傳至後世,已經沒有了周代的大學,朱子在《大學章句》中說:「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所謂「大人之學」,更具體來說是指展開身心修養的人,大學要學習的核心內容指向了修身,所以《大學》才會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王陽明在《大學問》中也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也在詮釋所謂大人,是人通過身心修養而回歸本體為一,其所發散出的生命狀態是一種自性意識。王陽明繼續說:「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所謂小人,即是生命的關注焦點在人我的分別上,發散出的生命狀態是一種自我意識。《大學》這本書作為人學習身心修養入門的綱領性文章,被朱子排在《四書》之首。

 202110a02.png

曾子圖

《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則是在開篇談出了最核心的觀念,「明德」、「至善」有本體論層面的意義,而「親民」、「止」則有工夫論層面的意義。「止、定、靜、安、慮、得」同樣具有工夫論的意義,這六字真言可作為靜坐冥想的方法來展開工夫修養。當人向內觀看懂得使奔流的意念停止下來;這停止本身就會讓意念錨定在一個中心點上;因此而獲得身心深深的寧靜狀態;在這種寧靜裡,人體驗到心體收攝與外放的平安的頻率;進而在這種與心體合一的頻率裡,產生某種既有思慮,又無思慮的狀態;最後獲得來​​自心體的能量,帶著全新的生命感與存在感回到現實中來,呈現出某種收攝有實在,外放有寧靜的生命狀態。而《大學》在談的「本」,有二層含義:一是指以修身為根本的事情;二是指心體(自性)作為本體。修身之所以是根本,來自人內在有一個終極實在的核心機制「心體」,修身則是人朝向著心體合一的方法與路徑。

《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在講人的身心修養,由內聖發展出外王的次第與階段。「格物」作為《大學》八條目的起點,來自人從最本源的地帶給予事物定位,是在意識萌發之前的地帶;「致知」來自於事物因人展開的格物而被定位,產生的相關知識與認知,知識與認知的交織形成了意識的海洋;「誠意」則是說,人先有知識接著才會誠意,生命因致知而形成意念純粹性,讓意念不再紛雜混沌而有了定位點;「正心」是人因誠意使得觀念被釐清,心中的問題被化解,從而回溯到心體的本源狀態;「修身」即身心修養,修身是連接內聖外王,承上啟下的關鍵主軸,有其內在性,同時也有其外在性,從內在修養的角度而言,「修身」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內聖修養工夫;從外在的功業角度而言,「修身」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多層次意義展開;「齊家」則是身心修養者安頓家人、展開對話、分享觀點的過程,討論對事情的看法容許觀點的差異,在討論的過程中形成「視域融合」,從與家人觀點交融後形成對事情真相的認知。「治國、平天下」在今天而言,不只是政治意義上的治理國家、安定天下,更是將修身的能量從家庭中向社會層面擴展,以王道思想為指導,形成可以在某個領域來安頓人們的身心的志業。

 202110a03.png

王陽明講學圖

有別於王陽明「致良知」的觀點,將「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全部打成一件事的詮釋。陳復教授對於《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再詮釋,給予了「認識論」層面的意義,在《大學》八條目中展開了中國思想的認識論。不同於西方的認識論無關乎生命,《大學》的知識論,以這種角度來定位認知,以階段性的主客分立來完成對主客合一的認識,這是有別於西方主客二元對立,特別的中國思想的知識論策略。從以上角度而言,《大學》這本書的經一章已經完整的談到了本體論、知識論、工夫論的內容。本體論有「明德、至善」;知識論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工夫論有「止、定、靜、安、慮、得」;而八條目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可特別作為外在實踐而展開的工夫論。「格、致、誠、正」的內聖工夫(觀念),以階段性主客分離的知識論策略指向外在化(外王);「修、齊、治、平」的外王實踐,以工夫論的方式指向內在化(內聖)。意即內聖透過知識論而外王,外王透過工夫論而內聖。以階段性的主客分立來完成主客合一的《大學》認識論。

《大學》的「格、致、誠、正」作為知識論的展開,形成客觀性的工具,來說明中國人從宇宙到人生的先驗結構。陳復教授對於《大學》知識論的觀點,著重於階段性主客分立的客觀性,作為客觀知識論的工具。西方哲學中知識論的形成,是基於其本體論的預設,接著才有對於要認識的本體所抱持的信念而形成其知識論,使得知識論本身​​無法離開其相應的本體論而獨立作為工具性意義存在。而陳復教授所談的《大學》知識論,關注的是從意識生成前事物的定位(格物),一直到內在觀念被釐清(正心)。這種《大學》知識論,並非由他所提倡的本體論「心體實在論」觀點而發展形成,二者之間的關係並沒有那麼緊密。個體或可以抱持不同的本體論思想,再以客觀性的工具《大學》知識論來認識其所抱持的本體,「心體實在論」與「《大學》知識論」要怎麼產生更加緊密的聯繫,《大學》知識論是否要完全作為客觀性的認識論工具而存在,值得持續展開思考。 

編輯:朱浩 | 審核:邵明 | 圖片來源:網絡

 

 參考文獻 

  • [1]傅佩榮(2013)。《止於至善:傅佩榮談大學中庸》。北京:東方出版社。
  • [2]朱熹(2011)。《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 [3]黎明文化編(2001)。《王陽明傳習錄及大學問》。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
  • [4]陳復、黃光國主編(2019)。《破解黃光國難題的知識論策略》。台北:心理出版社。

 

202022b.png

作者 | 周學儒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學特約專欄作家,華人心學智慧諮詢師,悲傷輔導師,知行書院客座講師。接受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課程專案2年培訓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心學智慧諮詢師」課程培訓。長期關注與推動中國文化與心理諮詢本土化的議題。

 

閱讀原文


qr-xhfx.png

從心學義理到現代整合

從傳統到當代  從東亞到歐美

從生命教育到心理諮詢

在觀念與實務探索中  展示生命完整性

呈現新世紀最精湛的心學

 

logo-xhfx.png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復教授的宣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兼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關注公眾號和網站,加入我們的微信群,並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佈,來稿請寄郵箱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