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復興

站在二樓看母親 ☆作者:王學安

♦ 本篇文章轉載自 海峽兩岸心學研究院|心學復興。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2/5/20

文 | 王學安(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執行秘書) 

想起母親,心中總是有千般滋味,今天是母親節,晚上有跟母親在微信視頻,其實每次跟母親視頻聊天的時候,寥寥數語,總是那幾句很快就說完了。我會問一下母親有沒有認真吃飯,吃了什麼,最近身體感覺如何,今天有沒有和父親出門,去哪兒逛街了,最後會提醒母親注意休息。自從我又重返學校讀書這兩年母親對我說的最多的就是好好吃飯,別太省錢,如果沒有錢就打給我,把英語考試通過,完成老師的要求,要拿到畢業證,或者講一下最近在手機上看到的與考試、畢業、工作等密切相關新聞,而以前工作的幾年間母親是從不看這些內容的,只是不斷囑咐我找個合適的對象結婚,我正處在什麼階段,母親就關心什麼。母親是個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儘管和母親生活在一起的時候,我常常跟她頂嘴,她一生氣就說不管我了,但心裡始終用她的方式在關心和愛著我。

202221i01.png

成年後面對母親,我常常有兩種感受在心底里不斷交織,一種是很愛母親,因為總是會回想起童年乃至青少年時期的點點滴滴,每一個細節裡都充滿著母親對我的愛。小學四年級我轉到礦區上學,那時候還住在村子裡,母親每日早晚風雨無阻地穿過七八里地的鐵路接送我上下學整整一年,下雨的時候就打著傘獨自一個人在外面等我;高中三年在外租房陪讀,搬過三次家,母親為我忍氣吞聲,家裡沒有洗衣機,大冬天母親在零下溫度的冰水里幫我洗衣服,把家裡收拾的一塵不染,從沒讓我自己下過手做什麼家務;小時候我身體一直都很虛弱,經常感冒發燒,母親擔心我的腦子被燒壞,半夜不斷起床照顧我以至於常常一整夜睡不好,擔心我吃的沒營養,訂購新鮮的牛奶給我喝,煮雞蛋給我吃;學生時代乃至工作後的七年時間,母親每日三餐換著花樣地給我做飯,從沒湊合讓我在外面吃過,每次家裡買來的好吃的母親自己捨不得吃都留給我。母親長得很漂亮,年輕的時候是村里有名的美人,但在我童年時母親很少給自己買新衣服,總是穿著舊衣服,每年卻都要給我買新衣服和新鞋子,後來家裡條件稍微好一些,才會偶爾給自己添置過幾件衣服,現在年歲漸長,又回到從前,很少再為自己添置衣服,卻總是對我說女孩子要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這兩年因為求學沒有工作收入,我也很少給自己買衣服,每次放假回家,母親總是要買新衣服給我。

 202221i02.jpg202221i03.jpg

年輕美麗的母親  右圖中左一為母親(作者提供)

一種又是對母親的怨念,覺得母親不理解我。母親總是要求我不能這樣做不能那樣做,擔心我做的事情的過分會有什麼危險,既希望我上進又覺得我不行,母親固執地認為「謙虛使人進步」,以至於無論我如何努力,換回來的總是一句「你不行」,尤其在我高考失敗後,母親對我失望透頂,她只希望我能安穩工作,一輩子過得平平淡淡就好。也許是我從小一直都很聽話,父母講什麼一般都能聽到心裡去,他們總說為我好,我也知道。青春期也沒有特別叛逆,高中的時候學業壓力很大,又感受到母親為我付出了那麼多,母親的期望越高,我就會讓她越失望,那時候開始經常跟母親吵架,吵完出門回來就又跟母親和好了。隨後在外地上學兩年,回家工作就一直與父母生活在一起,隨著年紀的增長,我越來越渴望擁有內在獨立的空間,但母親仍舊把我當作小孩子一般,讓我覺得很不舒服,與母親之間的衝突就日益增多了,她說東,我就想往西,不想按照她的想法做事,母親的固執脾氣又不會允許我按自己的想法來,於是我就想跟她保持距離,或者離母親遠一點,這樣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受母親的管束,也不會受到母親習慣性的批評而感到挫敗感。親近的人彼此都了解對方的弱點,所以講一句就能抓到關鍵,傷人也是傷到最深的地方,父母和孩子之間,夫妻之間往往都是最親近的人,也是傷的最深的人,我和母親之間也不例外,情緒上來,講話常常都不留餘地。

當後一種感受越來越明顯的時候,在我心裡就會有很多委屈:「我已經是個大人了,為什麼我媽還管我那麼嚴?」以前聽有些阿姨說過「在媽媽眼裡孩子永遠是孩子」,可是母親待我的態度又很矛盾,有時候母親又會把我當作大人來看,需要趕緊完成自己的人生任務才能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好讓她安心。在母親面前,孩子和大人兩種角色同時存在,母親認為孩子該承擔責任的時候就是大人,碎碎念表達關心的時候就覺得她的孩子還永遠沒有長大。

202221i04.jpg202221i05.jpg

2016年4月某日母親在廚房為我和父親做麵條(王學安拍攝)

以前常聽母親和已經當了母親的人對我說:「等你當媽就懂了。」在沒有做母親之前,人是很難體會到做母親的滋味。母親說我小時候很難帶,經常吃不下飯,晚上哭鬧,體質虛弱,三天兩頭往醫院跑,帶我一個孩子比別人帶三個都累。以前看過聽過其他媽媽講述照顧孩子的不容易,能感同,但畢竟自己沒有親自身受,我雖然很喜歡孩子,只是停留在覺得孩子很可愛,好玩,從沒體驗過親自照顧過孩子的吃喝拉撒,去年冬天曾經幫忙導師帶過他的孩子半天,導師耐心地囑咐我中間要給孩子加餐,我帶孩子找了一處溫暖舒適的地方玩玩具,中間有幾次孩子哭了,我不理解孩子的需求,有點不知所措地慌忙應對,不到半天的經驗已經讓我感到疲憊不堪。想到母親面對身體脆弱又多病的我,父親要上班,身邊又沒有幫手,一個人要照顧家里和幼小多病的我是多麼不容易。現在想起來,母親一定也很難受,她把所有的愛都給了我,但是我卻總是覺得她不理解我,沒有給我空間,可是我又何曾真正理解過她呢?我比母親幸運的是後來因學習心學找到指引我生命方向的夫子和彼此理解的同門夥伴,而母親卻沒有真正能夠理解她的人,即便我學心理學多年,還是沒有辦法真正理解她,她心裡的苦悶更深。

在我學習心理學和心學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清晨醒來前時常夢見母親,在童年的生活情境裡,夢中的母親看起來那麼年輕美麗、溫和慈愛,非常理解和包容我,很多時候母親並不言語,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不斷引導我朝有智慧的方向發展,某天我視頻跟母親聊天的時候高興地說:「媽,我夢見你了。」母親笑著說:「你是夢見我打你了,還是罵你了?」母親平日里已感受到我對她怨念很多,誤認為我夢中也是如此,我告訴她都不是,尤其學習心學這幾年,感覺夢中的母親已經變成智慧的化身,有時候醒來就會忍不住想如果我的母親就是這樣該多好。我多麼渴望擁有一位理解我的母親,她充滿智慧,總是可以在我遭遇困難、情緒低落的時候開解我,啟發我。想到現實裡有云師母和燕姐陪伴,她們對我的關心和愛符合理想中和夢中的智慧母親形象,如果夢中智慧母親與我的母親是合一的該有多好。可是我母親卻不是理想中的母親,我曾試圖很多次想要改變她,都失敗了。多年的學習,讓我意識到父母是很難改變的,畢竟那是他們幾十年的個性與習慣。且不說父母,我自己身上都有很多積習很難改,為何非要把希望寄託在父母身上,一定要他們改變來配合我呢?改變不是要求別人的,而是從自己做起的,只有自己獲得改變,身邊的人看見你改變,他們才會慢慢改變。如果自己都無力改變,卻要求別人就很不合理了。當我意識到這個問題後,就慢慢接受了自己的母親,積極想辦法去改善和母親之間的關係,只是自己改變的決心沒有那麼徹底,在家陪母親的時候偶爾會幫忙她按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用溫柔的態度與母親談心,讓母親理解我現在所做的事情,有時候我能感受到母親是能聽得進去的,她很會很支持。但有時候她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就很難表示理解,不斷地念叨,擔憂我的未來。當我狀態不好的時候,就會失察,向母親表達自己強烈的態度,於是我們之間免不了一場激烈的爭吵收場。在那種情景裡,我只是覺得母親很煩,她總是做無謂的擔心,讓本來能量不足的我更顯得疲於應付,只好選擇躲起來。在那種情景裡,我沒有辦法看見母親的心,也不能安撫她的情緒,她滿是焦慮的神情和語言背後藏著還是她對我的愛。

 202221i06.jpg

2016年4月在家中父母合影(王學安拍攝)

如此看來,愛與控制只有一線之隔,父母與子女之間,關心過度,孩子就會感受到那是一種控制,不斷去對抗,父母心裡也會很委屈:「我已經把所有的愛都給你了,你不珍惜,反而一肚子埋怨,還要怎樣?」原本相愛的人因為不能合宜表達出關心而不斷彼此傷害。我的母親也是太愛我,總是過度表達她的關心,卻沒有看見其實這麼多年我正努力走在她所希望的道路上,所以我會感到窒息,於是激起內在的抵抗機制,不情願按照父母的意志去生活,偶爾昏頭,故意跟父母作對,一旦我冷靜下來就能覺察到自己要如何去挑整。我總是相信父母不是完全沒有智慧的愚人,只是愛子心切,焦慮和壞情緒控制了頭腦,因此有時候他們也不知道自己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孩子在此過程中會感到痛苦和受傷,甚至想要極力對抗父母的過度控制也會做出不理智的舉動。記起某日我和父親吵架,言語和情緒都有些過分,差點動手,事後母親平和地對我說:「你爸一天比一天老,你要我們改變也改不了,就不能讓他一下嗎?你學習了那麼久的心理學,應該更能夠理解我們才是。」母親這麼說的時候,我才意識到自己情緒確實相當失控,幸好彼此沒有做出過分的行為,父母真的越來老了,他們身體和心理的機能都在退化,語言行為會越來越像孩子,想到辰師兄曾經說過:「儘管在父母心裡把我們當作他們孩子,但我們心裡要把父母當作我們的孩子來看待。」由此,我不禁省思:「是啊,如果我已然承認自己是個成熟的生命個體,為什麼不能對父母多一些耐心和包容呢?」後來每次與父母交流快要吵起來時,我就趕緊轉移話題,或者暫時避開,回到自己的房間,讓醞釀的情緒先斷掉,以避免衝突,只是偶爾沒有控制好情緒,也會吵幾句。

最近我在學校心語工坊舉辦《榮格自傳》讀書會,在討論到榮格的童年經驗時,同學們由此連結到自己的生命,分享了很多與父母互動的經驗。聆聽他們的講述,我能體會到他們一方面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另一方面像我一樣仍然難以平衡生命成長過程中對獨立的需求與父母關愛過度間的關係,以至於不知道如何跟父母相處而感到苦惱。當我站在一個他者的生命角度去聆聽同學們的故事時,突然意識到表面上令我們苦惱的是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但內裡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無法安定自己,確立出自己生命的主體,就會變成父母想要藉由不斷控制我們以確保我們能夠安立起來,我們越表現出不能自立,父母就越會展現出他們的控制力,以為如此做就能保護好我們的人生。在此背景下長大的孩子成為父母后同樣會如此對待他的孩子,一代又一代的循環下去。想要打破這種循環,掙脫出來必然是痛苦的,因為改變仍然只能從自己開始。當一個孩子不斷在指責父母對自己的管控時,其實可以看見他把問題的焦點仍放在父母身上。如果一個人能夠收攝精神回到內在,真切感受到自己作為生命的獨立個體,就不是只是站在平地上用情緒去牽扯父母的情緒,而是能夠超拔出來,站在比父母更高的台階上去觀看父母,感受父母的語言行為背後其實都充滿著他們的愛,只是父母有他們的局限,無法看見更高的視野,他們表達愛的方式雖然有時候讓我們不舒服,但站在高處的我們如果看到更美的風景,也清楚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仍然可以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的路。如果我們更能夠理解父母,就會更有智慧地與父母互動,當父母表達出不同意見的時候,先順著父母的心意,其次用溫柔的態度堅持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用錯誤的方式彼此傷害。父母真愛孩子,就會在孩子對生命的執著態度裡會選擇妥協。這就是父母與子女之間愛的最大秘密。

202221i07.jpg

2016年母親與父親外出旅遊,父親拍攝

今晚在靜坐中浮現出母親的臉龐,她年輕時美麗的容顏日漸衰老,身體越來越衰弱,我忍不住流淚了。於是找出二零一一年母親節寫給母親的兩篇文章閱讀,那時候我還不到二十歲,字裡行間流露出對母親的愛,更多是充滿依戀,如今重新審視與母親這十多年的關係,我突然意識到人在成長過程中對獨立的追求很容易落入到對自我的過分關注中,再加上接觸心理學那幾年不斷回溯童年的傷,勾出的都是對母親的怨念與自己的負面情緒,把責任都歸咎到父母身上,從而忘記了生命的獨立性,我本該承擔屬於自己生命的責任。在面對母親的時候,我也很難跳出自我,站在更高的視野去觀看母親,真正進入母親的心理世界去理解母親。我總是以為這一生要花很多時間與母親和解,其實最終不過是與自己和解。

心學二十四年五月八日(壬寅年四月初八)母親節記

王學安敬上

 

編輯:王學安 | 審核:王晉

202221i08.jpg

後記.......

這幾天想到母親,我的心情都很低落,想到母親受的那麼多苦,因為自己不夠成熟,與母親之間彼此傷害,忍不住痛哭流淚。昨日與雲師母聊過,感覺好很多,雲師母說這篇寫給母親的文章對學安來說意義非常重要,因為與母親無法和解,我心裡一直覺得很苦。雲師母說以前的學安是處在一樓的自我狀態,所以與父母之間都是用情緒在溝通,所以感覺痛苦,而這篇文章感覺到學安已經來到了二樓,進入到二樓,人講話就會擺脫情緒,用靈性去感受愛,對生命會有全觀的認識。當我不在一樓與父母用情緒對話,來到二樓觀看父母的時候,我就已經掙脫了以前的情境,當我掙脫了,父母也就掙脫了。我們長時間練習做工夫就是為了鍛煉自己的心性,在這些細微的地帶才能及時接收到上天傳遞給我們的訊息,面對家人,不是要跟他們講我們學了心學就是心學中人,但動靜舉止卻與以前別無二致,那不是真心學,而是套用心學的名義自我欺騙,家人看見我們的改變恰恰就在細微的言行態度裡。雲師母的一番話讓我深感觸動,因此這篇文章,我又反復修改了幾次,把原本的標題「我和母親」改成了「站在二樓看母親」,就是在提醒我用更柔軟的態度面對父母,包容他們的碎碎念。與父母和解,與自己和解,真的需要很長時間,細水長流,我會慢慢來。

心學二十四年五月十一日(壬寅年四月十一)修訂

 

 相關閱讀 

 

作者簡介 | 王學安

202122b01.png

原名王盼盼,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執行秘書,心學復興公眾號主編。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人心學智慧諮詢師連續三期修課學員。

202119m01.png

 

   關注我們    

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系經由臺灣心學知名學者陳復教授的宣導,由心學支持者共同設立,首任院長為劉莞博士,並由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張辰擔任副院長兼執行長。陳復教授在海峽兩岸推動心學教育二十餘年,無數青年學子因此受益,後由心學發展出心學心理學,並由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主辦智慧諮詢師系列演講課,著重邀請臺灣思源學派學者群擔任師資,由晉城知行書院承辦與晉城孔莊書院協辦。歡迎認同海峽兩岸心學教育研究院的同仁關注公眾號和網站,加入我們的微信群,並惠賜相關議題稿件,我們將擇優發佈,來稿請寄郵箱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