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周報

民間周報

我為什麼要幫助陳霞芬 ☆來源:中美印象

♦ 本文轉載自 中美印象。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0/9/9

【編者按:近期,《中美印象》通過Zoom平台,就一系列與美籍華人以及中美關係相關的問題,深入採訪了吳華揚(Frank Wu)教授。吳華揚目前是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Queens College)的院長,曾擔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黑斯汀法學院(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Hastings College of the Law)的William L. Prosser傑出教授、院長(chancellor)和主任(dean)。在皇后學院和黑斯汀法學院,吳華揚都是第一個擔任這一職務的亞裔美國人。本次採訪共分四次發表,今天發表第一部分:“我為什麼幫助陳霞芬”(陳霞芬是被誣陷的華裔美國科學家)本採訪由本站四位學生記者聯合完成:紐約大學國際關係專業的陳語暄同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的碩士生盧驍羿同學,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的陳怡同學翻譯,香港浸會大學學生王煜楠校對。本採訪為中美印象原創,轉發或者引用請註明來源。發佈時間為2020年9月8日。】

(美國紐約皇后學院院長吳華揚教授)

中美印象:您在2017年寫了一篇名為《我的朋友陳霞芬》的文章,我覺得非常感人。您說她很像上個世紀70年代在您童年時期拜訪過您家的朋友。您幫助了她許多,提供了很多法律諮詢。您能解釋一下為什麼您對她的案件這麼關心嗎?

吳華揚:我來自被稱為“汽車城”的底特律。我是美國人,土生土長的美國人。我總是在一開始就會說明這一點。

一百多年前,有一個叫黃金德(Wong Kim Ark)的華裔提起了一個訴訟,他一直申訴到了美國最高法院。但大多數人,甚至是華裔也不知道這件事。

他出生在舊金山。在“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1882年成為美國法律)出台的那段時期,黃金德當時在中國;當他想要回到他在美國的家的時候,當局卻拒絕他入境。於是他提起了訴訟,他說“根據美國憲法第14條修正案,我是土生土長的美國公民。”最近這段時間我們也看到了不少這一方面的新聞,因為有一些人想要廢除第14條修正案的部分內容;有些人認為,即使你出生在美國,如果你的父母是移民,尤其是非法移民的話,你將不具備獲得公民身份的資格。我之所以提到這個,是因為不管在字面上還是在像徵意義上,它都給人一種要時刻記住“我來自哪裡”的感覺。(吳用普通話說他是美國人,在美國出生,在美國長大,因此是一個真正的美國人。)

我花了一輩子的時間和我的整個職業生涯來論證你可以成為亞裔美國人,事實上我也是亞裔美國人。亞洲人不會第一反應覺得自己是亞洲人,在歐洲和非洲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你去上海、首爾或西貢,你問別人你是誰,你的種族或民族身份是什麼,他們不會說他們是亞洲人。相反,他們會根據國家、省份、方言、村莊、宗族、宗教信仰來確定自己是中國人、韓國人或越南人。在美國,亞裔美國人出生在這裡,並和美國融合在一起。

在美國,你可能聽過這樣一句話,“你們都長得很像”。儘管大部分針對亞裔的仇恨犯罪往往出於錯認國籍或身份,但受害者依舊受到了傷害:這種對於種族的認知是不正確的,這種對於公民身份的認知也是不正確的。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德克薩斯州有一個緬甸家庭遭到持刀襲擊,而襲擊他們的兇手認為病毒最先可能來自中國,儘管他們是有著緬甸背景的美國人。最著名的案例是“陳果仁被害案”(The Killing of Vincent Chin):一名華裔底特律汽車工人在1982年被兩名白人汽車工人殺害,原因僅僅是他們想要藉此表達對日本汽車公司所取得的成功的不滿(因為日本汽車業的成功極大第衝擊了美國底特律的汽車製造工業)。即便陳果仁是中國人,與兇手同屬工人階層,也同樣因為自己的工作受到威脅而焦慮,他們還是殺害了他。

在亞洲,“亞洲”這個概念要么與軍國主義聯繫在一起,要么與無望的理想主義聯繫在一起。日本在二戰期間構思了大東亞共榮圈的概念——那是對侵略和征服的委婉說法。日本當時的想法是,它將把所有東亞鄰國從歐洲殖民主義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以日本帝國取而代之。現在,我們攜手共建了良好的關係,達成了既有原則又富有實踐意義的合作。如果你回望前三代人,這些人的祖先會互相發動全面戰爭;那時候的人們認為各國之間既無相同之處,更無友誼之情。但此時此刻,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而這也就是亞裔美國人的終極所指。

當然,在亞洲,人們不會稱自己為亞裔美國人,因為他們既不是亞裔,也不是美國人。那不是他們的身份。所以,當我說我是一個亞裔美國人時,實際上我指的是這兩個身份。這非常的有抱負有理想。但我也逐漸意識到這樣一種在海外華人群體中的現象:有一些海外華人並不希望成為亞裔美國人。他們不想和其他亞洲人或其他美國人混在一起。他們信奉種族民族主義,歡迎中國的崛起​​。如果他們說他們在美國,不是說他們住在這裡,他們會說他們暫時在這裡。他們只是來這裡學習幾年,也許是來工作幾年,但總之他們的心是屬於中國的。(吳使用的是普通話。)

我發現,可能在美國的華裔群體的身份認同不只是這麼簡單。

在這些人中,有被同化的亞裔美國人,其中包括被白人收養的有著不同家庭背景的人;有許多非裔亞洲人,這包括移居牙買加等地的中國移民的後裔;有些是第六代加州人,與中國接觸甚少。然而,也有一些散居海外的中國人與中國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並不是所有在美國的中國人都希望成為亞裔美國人,而這種身份認同的多樣性(也給我們了解這個群體)帶來了更多挑戰。我尊重所有有著不同背景和認同的人,因為他們並不是一個單一的華裔美國人群體,它是一種混合型的群體,這也與其他種族群體類似。如果你看看猶太人,一個世紀前甚至今天的歐洲移民,以及任何其他地方的人口統計,你都會看到同樣的現象:一些人是暫時在美國居住;一些人是徹徹底底的美國人;一些是一半的美國人。即使在同一個家庭中,你也能看到差異。移民美國的父母和祖父母可能會哀嘆,在美國出生的一代最終會無情地變得更像其他美國人,而不像他們在海外的表親。

中國有中國人,美國有亞裔美國人,也有介於兩者之間的人。那些處在中間位置的人會說兩種語言以及汲取著兩種文化。他們的英文比我的中文好得多,他們在以英語為母語的環境下可以很專業地工作。我只會一點點中文,而且我不能在中國將中文作為我的工作語言,我只能說一些短語。(吳用普通話重複了這句話。)我一直熱衷於研究(在中美兩國間)如何構建接觸、溝通、合作的橋樑;但在這個中美關係加速脫離接觸(disengagement)的時刻,這種做法只會加劇而不是減少緊張局勢,這真的很悲哀。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在紐約或洛杉磯很容易融入當地環境的中國人,比同樣能夠做到這些的在中國的美國人要多得多——這其中也包括華裔美國人。

202039k02.png
(圖片為陳霞芬;來源:紐約時報)

此外,像陳霞芬這樣的人是移民。她實際上是歸化了的美國公民。對我來說,她就像我的姐姐,我們的表姐。她以自己的方式代表著亞裔美國人。她代表了一個與我們家不同的移民時代。她被一個同事誣告是間諜,但她不是間諜,相反,她在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進行洪水預報的工作,致力於幫助美國公眾——這是一個多麼正直的職業。她是這個國家歸化的公民,是一名獲獎員工。當她去中國看望她的母親時,這是一種對父母孝順的表示,不管什麼背景的人都應該稱讚她,因為我們都應該經常地看望我們的母親。但當她回來時,一個同事卻舉報說她是間諜。這是不對的,她是無辜的。之後,她不僅免除了指控,政府也撤銷了對她的所有指控。最後她提起了民事訴訟。

我經常被這類人聯繫,他們因自己的膚色、頭髮的質地和眼睛的形狀而被歧視甚至被起訴。我們有很多機會去幫助別人,在幫助他們的同時,我們離我們自身的理想也會更進一步。我把我所做的所有慈善工作視為一種責任,我很享受參與這些項目。它也保護了我。參與政治進程,並進行相關倡導是很重要的。每當我站出來為別人說話時,在某種程度上,我就是在為自己說話。我在證明,我們是這個國家的一部分,我不是旅居者,也不是遊客。當一個旅居者或遊客並沒有錯,但那不是我。我是一個有著美國夢的堅定的美國人。我想讓我的美國夢成真,而不僅僅停留在表面上。

。。。。。。。。。。

有關陳霞芬的案件:

2014年10月20日,隸屬於美國商務部的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員工陳霞芬(Sherry Chen)在辦公室內被6名美國聯邦調查局探員逮捕並被指控從事間諜活動。2015年3月,美國司法部突然撤訴,原因是檢方沒有發現任何相關證據。然而在檢方撤銷指控後,陳霞芬的雇主美國商務部卻對她提起指控,並將她解僱,原因和之前美國司法部對她提起訴訟的理由有諸多重合。2016年10月,陳霞芬向績優系統保護委員會(United States Merit Systems Protection Board)提交了一份不當解僱案。2018年4月24日,MSPB首席行政法官在130多頁的決定中裁定,稱陳霞芬是”嚴重不公正的受害者”,美國商務部沒有理由解僱陳霞芬,因此命令商務部恢復陳霞芬的工作,支付她的工資和福利。2018年6月,商務部就MSPB的決議提起上訴。不幸的是,MSPB缺乏法定人數來處理上訴,到2018年10月底,積壓的案件已經增加到1600件。2019年1月,陳霞芬的案件懸而未決,她的法律團隊在美國聯邦俄亥俄州南區地區法院對美國政府惡意起訴和虛假逮捕提起民事訴訟。此案目前正在審理中。(來源:維基百科) 


♦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