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周報

民間周報

臺胞陸客香江共讀《論語》 ☆供稿:吳昆財

♦若有侵害著作權,請速告知,我們將盡速移除 ♦

 

2023/8/29

區桂芝 | 北一女教師

——2023年第廿屆臺陸港澳「中華傳統文化研修班」交流深感

一樣的交流主旨,近似的講師、課程,相仿的參觀活動,卻因三年疫情停擺,以及臺港兩地在疫情前後的政治演變及社會氛圍,讓我這十年後二度參與的「
老學員」不勝唏噓。單純的文化交流,課堂上講師們諄諄款款語重心長的召喚,課後學員們坦然赤忱互動相惜;聯誼晚會中,國語流行曲、蒙古民謠、粵語
歌、詩詞吟唱、短笛口琴表演,甚至閩南語歌曲《愛拼才會贏》,南腔北調聲聲呼應,大家同聲共氣朗誦唐詩《琵琶行》……,那種自自然然的水乳交融,
叫我百感交集:隔海相望的兩岸四地,何來齟齲?

1990年,錢穆先生病逝臺北,錢師母胡美琦女士繼承先生遺願,決意在中港臺三地,向青年教師及學生推廣傳統文化。1996年九月,以素書樓文教基金會名
義舉辦「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中華傳統文化與中等教育研討會」,參加者有兩岸負責教育官員及中學校長。與會人士會中建議針對中學教師舉辦文化研修班
,激勵老師們教授學生愛護並發揚固有傳統文化的內在意義與價值。素書樓文教基金會遂於1998年暑假,在北京舉辦高中生國學夏令營,各方反應良好。1999年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50週年校慶中,錢師母應邀參加,也獲當時書院梁秉中院長同意並歡迎,在新亞書院舉辦「中華傳統文化研修班」。由劉智輝會長向香港特區政府以「中華傳統文化研修會」名稱註冊,俾便日後舉辦活動。2000年第一屆中學教師「中華傳統文化研修班」由素書樓文教基金會、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華傳統文化研修會主辦,全國高級中學校長委員會(後改名「中國教育學會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協辦,新亞中學承辦,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人文館舉行。臺灣有5所中學老師及校長、大陸及澳門則有25所中學老師及校長參加,成為當年香港教育界盛事。爾後,高中生的國學夏令營在大陸、老師們的文化研修班在香港,年年如期進行,2020年遭疫情停辦,今2023年,基金會重啟交流。

我大約於2010年與北一女國文科近10位同仁聯袂首次參加,眾人咸感充實又愉快,當年與會者多已退休。在太陽花運動之後的這些年,港臺都出現了種種政
治紛擾,民情丕變,再加三年的疫情阻隔,個人實在深憂離久情疏,愈久愈疏。遂欲再次呼朋引伴,不料消息久刊群組,無人應答;甚至發布學生的國學夏
令營訊息,竟遭家長質疑「統戰意味太濃」。沮喪失望之餘,決定自行獨往,回來後再於教研會分享心得,冀望喚起共鳴,再期來年。所幸臺灣雖成團不易
,仍有三人同行,其中一位是全員最年輕者,意謂臺島年輕人的輿論場中,有些不同的想法是被迫沈默著。我們和32位大陸、澳門四面八方而來的各地英傑
,毫無距離的相聚歡言,共道文化薪傳的責任與使命……。廁身其中,靜心旁觀,種種滋味,層層疊疊於心,翻攪難消。

開幕禮上,「中華傳統文化研修會」會長劉智輝先生,以耄耊之年坐著輪椅,表述困難,也要殷殷細數:錢師母戮力奔走、難艱創辦,年年不避溽暑,甚至
最後癌末仍抱病親自主持研修班與國學夏令營,基金會內外的錢門弟子們多年不輟籌辦,以繼承先生延續並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遺志…。濃重的粵語鄉音中
,難掩三年大疫後重啟研修班交流的興奮,鶴髮童心的真情,令人動容。這些人,這些年,無怨無悔的承擔與付出,不計回報,近來更不懼毁譽,尤其叫人
慚愧!

欣喜於錢穆先生對傳統文化的信念、對歷史的溫情與敬意,後繼大有人在,吾道甚不孤。於此世界百年未見的歷史大變局中,這樣深度交流的傳統文化研修
班,意義豈止非凡,更必須可長可久,讓兩岸四地所有參與的中學老師們都成為星星炙熱的火種,去燎燃中原大地及周繞海峽的臺港澳島嶼群上每一寸土地
,以傳統文化包容潤物的強大融鑄力,喚回所有在不自覺中被兩百多年來西風東漸異化的靈魂。任重道遠啊!

五天七場觸動人心的《論語》講座,皆以「《論語》的中心思想:學做人」為共同主題,每一位教授都提出了靈魂的扣問,敲打著我們:

彬彬儒風的臺北藝術大學辛意雲教授,一上場就揭舉人的終極性,直言《論語》提出人類生命理想的終極指標——仁,孔子更標示了追求的方法、步驟,人們透過「學而時習之」,覺知並肯定生而為人的自我意義,在家庭中實踐事父事兄的孝弟,並走向人群,將那份特出於人獨有的「愛」的能力,擴而廣之為對社會的關懷、對生命的同情。教授列舉孔門師生煦煦對話中的三省吾身、博學篤志、就有道而正焉…的文字,點醒我們在反覆咀嚼及不同階段的生命歷練中,《論語》幫助我們鍛鑄生命覺醒的智慧,從而開啟建立生命主體後的自由人生,在不憂不惑不懼的篤定從容中,成為可以志道、據德、依仁,坦蕩蕩的君子。

深刻又犀利的徐錦堯神父,一向致力提倡與中國文化、生活和社會結合的信仰。他讓耶穌和孔子交談,講題重點表述「熱愛基督同時熱愛中國文化」,而「這兩種思想和理想的有機互動」在他內心「互相挑戰、補充、豐富、提升、突破」。這樣的情懷與論述,據云使他在四年前香港騷亂中,飽受攻擊,在研修班講座中,涕泗縱橫。時至今日,神父依然勇敢,但顯然參透:從《論語》談「論人」與「論學」,他引「生命說到最深處,不信人間有古今」確認「條條大路通至善」。神恩雖有區別,然而基督版的生命共同體何異於今日人們的理想?聖神七恩的明達、聰敏、超見、上智、孝愛、敬畏、剛毅,更相通於孔子所示,透過好學、力行、知恥所得的知仁勇三達德。天國境界無異於有容乃大、厚德載物的大同世界,他更別出機杼的提出:先培養追求天下太平、國有治世的宏觀視野,再談個人的家齊身修,因為「相濡以沫」何若「相忘乎江湖」呢?否則天下不平,國不治,家如何齊?身何能修?已逾八旬高齡的他,甚至為此祝禱:生命再啟航,他要繼續宏此天下平之聖道。如此熱烈激情,令人不禁泛淚。

志蓮淨苑的梁瑞明院長,介紹其道場雖宗教上屬於佛教,但精神上是中國文化的。院內常年計開設四十種課程,一半是佛教,一半是中國文化、文學。十幾年來,院長年年講《論語》,他的體會是《論語》不分年齡皆可讀。他師承唐君毅先生,引唐師語「此書將來必水漲船高」,與錢先生看法一致,錢先生也以為「將來此書應成為一部世界人類的人人必讀書」。院長提及孔子將「仁」提到最高境界,並通過「仁」將「義禮智信」統合在一起,他為此將其間關係列之成表,說明修習諸德是有層次的,以此作為學子讀《論語》的參考。他認為「讀《論語》學做人」,是因為可以不斷自我提醒,和自己對話,修養自己,到因緣和合的某一熟齡日,或可頓覺:學業、事業、德業皆有所得,且日益精進。當我們年邁老朽,失去自然生命力的支撐時,精神上就要仰賴「德」的護持,所以「德」是人生最後的考驗。孔子說「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正是生命最終的警語。

七天的傳統文化研習中,與我們朝夕相處從一而終的講座教授,是錢穆先生的孫女北京語言大學錢婉約老師。那場在室外間歇風雨中進行的講座,氣質婉約的錢教授,表現了錢氏三代勇於承擔、敢當大任的豪氣。錢教授用「學以成人」為題,直切孔門講學的要旨,就是「培養國子」。孔子在鼓勵弟子們「盍各言爾志」時,特別點明「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若把儒學當宗教,它就是一種人道教。小則提供個人安頓身心的依據,因為國子大有天命在身的自覺,「斯文在茲」的底氣,使中國傳統知識分子能夠「固窮」,面對任何時代變局都能從容淡定,「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就大方向而言,儒家以治國平天下為終極理想,浸淫儒學的國子們也滿懷道德勇氣,在無道已久的天下,以「木鐸」自居,祁能為亂世引路。不以成敗論國子,每一位賢哲的事蹟都是當代的典型。錢教授又提出當今之世如何讀《論語》?如何導讀《論語》?她以錢先生所指路徑為例,說明《論語》言近旨遠,辭淺義深,當考據、辭章、義理三者並重,考明書中特殊的典故,如「八佾舞於庭」「三家以雍徹」「禘自既灌而往者」,否則不能明孔子的憤怒、無奈與惆悵;參詳比較各家斷句注解以明辭章風格,理悟《論語》以義理揭示人生的教喻。錢教授引朱熹「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的詩句,提點吾輩傳承發揚使命下,我們有兩個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誠哉斯言,如此簡單又如此重要的責任。

此外,香港教育大學施仲謀教授以「讀《論語》,學做人」與當前教育圈熱門的國際文憑IB課程相對照,推導出《論語》不是故紙堆中躺平的經典,IB課程的十大培養目標和《論語》中孔子的種種主張理念若合符節,諸如「敢於嘗試」和「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用世情懷、「堅持原則」與「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風、「知識淵博」和「博學於文」的尚智追求……,凡此皆可得見《論語》跨時代而不朽的經典價值。香港浸會大學周佳榮教授主題「錢穆講孔子與《論語》」,對比孔子生命分期的自評(如「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和錢先生同齡期的各階段代表事蹟,再略論錢先生對孔子及《論語》的早晚期研究著作,呈現出前聖與後哲之間,生命理想的傳遞與繼承,歷史人文精神光前耀後的輝映。新亞研究所李學銘教授從新亞學規與錢先生於1957年勉勵畢業同學的演講入手,引錢先生的話說,讀《論語》就是要懂得「吃緊為人」,以此揭示《論語》的中心思想。教授將《論語》內容分「記言」與「記事」兩部分,前者提示忠恕信義禮智眾德,後者則以事例如「入太廟,每事問」「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說明眾德的具體表現。結語點出《論語》內容一以貫之的中心思想即「仁」,「仁」既可統攝眾德,也是眾德的綜合體。而「仁」就是「愛」,「自愛」與「愛人」,據此,《論語》實乃一部「愛的教育」讀本,人之所以為人,不就是有「愛」的能力嗎?讀《論語》,真真就是得「吃緊為人」啊!「學做人」就是學「愛自己」與「愛別人」。

高質量含金的傳統文化課程外,還有較軟性、令人如沐浴靈光般的參訪活動:新亞書院盈室哲思的錢穆圖書館、低調奢華的慈光寺、彷如浮華香江淨土的南蓮園池,在誇張的酷暑炙熱中,濃厚的文化氣息,仍令人流連……

人間世歲月並不靜好,但如斯誠意正心的「中華傳統文化研修班」,年年如約進行,兩岸四地的老師們代代五湖四海奔赴而來,吸納至善的能量,填充明德的行囊,在浩渺汪洋邊遠眺,在天人合一亭沈澱;各自返鄉歸隊後,種子將撒得更廣,灌溉工夫將更深沉滋潤。管他黑暴騷動,管他毒島叫囂,所有的異化都只是文化長河中的泡沫,旋生旋滅。在為往聖繼絕學的今之孟荀、今之韓愈、今之朱子、今之賓四先生及其門人弟子們,無畏的播揚傳頌,我相信儒學將繼續濡染民心,潛移默化社會短暫的亂流。中國傳統代有大儒,文化歷久彌新,終將澤被天下,世界大同,曾經迷惘的港臺青年也將逐一走回歸鄉之路。我堅定的相信著。  


♦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站立場 ♦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