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雜誌

大學雜誌

泛談當前台灣農業經濟發展問題座談會紀錄(一)

泛談當前台灣 農業經濟發展問題—座談會紀錄

時間:一九六九年一月十七日

地點:台北市耕莘文學院

 

講者: 經歷  
  (一九六九年一月十七日)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

李登輝

康乃爾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

前台大農經系教授,前中國國民黨主席,前中華民國總統

吳同權

明尼蘇達大學農經碩士

國政基金會科技經濟組顧問

許文富

美國賓州大學農經博士

前台大總務長,經濟系教授 (1931-2015 祖籍福建漳州)

陳榮波 

服務於糧食局統計室

東海哲學系教授

文崇一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台大,哈佛,中央研究院 民族學研究所

史濟增

夏威夷大學農經碩士

台大農業經濟系教授,中央研究院

劉錚錚

美國 Vanderbilt 大學經濟學碩士

 

賴文輝 

夏威夷大學農經碩士

 

錄音整理:

 

 

馮耀明

台灣政治大學

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台灣東吳大學教授,現退休,香港僑生

邱秀文

世新大學

曾任芝加哥華文寫作協會會長,北美華文作家協會副總會長


編 者:何步正

這次座談會紀錄,初稿長達三萬餘字,全文大約可分五個部份:(一}雙重經濟結構下的臺灣農村經濟,(二)農村人口的外移與農業勞力不足問題,(三)保護工業與農業用品價格偏高問題,(四)發展工業與農工業用地競爭問題,(五)二十年後臺灣農村景象的展望。我們預定分三期刊出,本期刊出第一項。第十七期刊出二、三兩項,第十八期刊出四五兩項。這次座談會對當前臺灣農村經濟問題曾作廣泛的討論,相信對大專院校農業經濟及社會各科系同學有很大的助益,對政府的決策者,一般知識份子和工商業界亦頗多參考價值。

蒙馮耀明,邱秀文諸位同學協助整理錄音帶,這次紀錄稿始得順利完成.謹此致謝

 

 大學雜誌第16期 民國58年4月


(一)雙重經濟結構下的臺灣

賴文輝

今天這個座談會我們所要談的是有關當前臺灣的農村經濟問題。針對這個題目,由我擬了一個討論綱要;我想諸位如果對這個大綱沒有其他意見,我們就以這個綱要為藍本,逐項進行討論。這個綱要計分五點:(一)雙重經濟結構 的臺灣農村經濟,(二)農村人口的外移與農業勞力不足問題,(三)保護工業與農業用品價格偏高問題,(四)經濟發展過程中農工業用地競爭問題,(五)對二十年後臺灣農村景象的展望。

目前的臺灣社會正由傳統過渡到現代化的階段,是經濟結構正在轉變中的社會,屬於一般所稱「雙重經濟」。關於雙重經濟的意義,可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其中之一是指現代化經濟活動與傳統式經濟活動同時並存的現象,前者常以現代化的工業生產為代表,而後者則常以傳統的農業生產為代表。事實上,所謂「現代」與「傳統」的意義乃是相對的性質;因為許多所謂現代的現象或觀念乃是由傳統轉變而來。所以目前被認為是現代的現象或觀念經過若干年或幾十年後,可能就成為傳統的現象或觀念了。今天臺灣的經濟,因為處於迅速蛻變的階段,所以「雙重經濟」的現象至為明顯。

李登輝

剛才賴先生提出我們臺灣目前是雙重性的經濟,這是沒有疑問的,我 們需要瞭解雙重性的經濟結構為什麼會在臺灣發生,而現代歐美進步的國家都沒有發生這種現象,可見這種經濟結構是在比較落後的國家才可能發生的現象。臺灣目前的經濟措施是走資本主義的路線,在這種情形下,比較進步的是工商業,它由外國移進後 ,慢慢的擴大,以至於衝擊(impact) 以農村經濟為主的經濟體系,當前的臺灣經濟,就是在這種衝擊之下雙重性經濟正消失的一個過程。這種轉變是農業本身,由傳統性經濟結構轉移到現代經濟結構的社會問題,由於我們要在經濟上趕上歐美,於是急速發展工商業,而農業卻仍停滯在比較落後的階段,因而產生了農工發展不平衡的現象。

賴文輝

李先生剛才說明了雙重性經濟產生的過程。我以為目前先進國家也都 會經有過臺灣現有的過渡現象,只是它們發生的時間早罷了,也許在五十年前、八十年甚或一百年前就已經發生過了,而我們大部份的經濟活動則仍受困於傳統的枷鎖中,正努力使它們擺脫。

文崇一

不過他們那時的情況沒有我們嚴重,目前我們所採取的西方技術,許 多都來得十分突然,我是說突然搬進來的。至少西方社會學者會提出警告,落後國家模仿西方的技術太快了,容易產生文化失調的現象。對於我們的社會,在很多方面也可能造成捐害 而不是有利。所以學習西方技術必先瞭解我們自己的文化體系,選擇那些是比較適用的然後再加以吸收。

李登輝

要瞭解這樣問題,必先要了解農業技術發展的歷史。在十八世紀年代中,改良的方向是從作物制度著眼,以提高農業生產,到了十九世紀是化學肥料的進步,二十世紀則是機械的進步。以我的觀點來看,目前我們尚未達到廿世紀以技術改進為中心的經期,和光復初期,臺灣人民的平均國民所得不到美金六十元,而農村人口整個人口比率上佔百分之八十以上作物的單位產量及土地的生牵力都比不上歐美進步國家開發的初期,即臺灣經濟發展開始時的條件都不夠。這一點可能是我們的技術落後,資源和生產力太差,無法先讓農村進步後 ,再促進工商業的發展。現代農業在傳統生產方法之下,無法推進工商業之現代化。很明顯的問題是,工資太低,農民生活相對低落,城市人生活較好,金融方面也對農村比較地不重視。例如:寧願借貸給工商界,不願借貸給農村的生產等,都影響到農村的進步。

陳榮波

我贊成李先生的看法,今日的臺灣經濟形態,仍具有雙重經濟結構的色彩。此一特色,乃落後經濟國家所特有。我們的經濟體制,也仍在落後生產階段,還未步入現代化國家的範疇。我們的工業生產固然尚在創建階段,而農業經營也仍停滯在傳統性的生產方式—除僅以機耕代替部分畜耕外,其餘的生產手段,仍舊不變。

且觀英國及西歐各國的經濟發展過程,都經由農業至工業。他們的農業生產已發展到相當水準之後,才進入工業革命。其轉變過程是緩慢的。反觀我國,農業本身尚未現代化就引進了工業先進國家的現代工業生產技術。這一急劇的變化,使一向安靜的臺灣農村產生了許多新的農村經濟問題,諸如農村人口的外移與農業勞力的不足,農家所得的相對低落與農業用品價格的偏高,以及農工業爭地問題等,時代性的農村經濟問題,而待吾人詳加研討解決。

許文富

雙重經濟是否適合用來形容臺灣目前的情形,是值得懷疑的,過去一 般所稱的雙重經濟多指殖民地的經濟而言,因為在殖民地中的主要產業是由外國的資本家投資,採用新式生產方法,其生產目的在以外銷或運往其本國出售為主,故此方面的產業很進步但另一方面探用傅统方式生牵的部門則很落伍很原始。而臺灣目前的農業是否仍停留在傳統農業階段,也未必見得,因近年來臺灣農民的知識水準已普遍提高,多能修應用新技術與新投入品,並採用改長的耕耘方法;只是農業所得比不上工業所得而已。我主要在強調不應用雙重經濟此名稱來描寫臺灣目前的經濟。 

李登輝

我們可以日本為例:日本的經濟效率雖然很高,但農業還是很低度。 我們首先要瞭解,從經濟觀點來看,我們的經濟還是處於雙重經濟將要消失的過程中,我們不能認為臺灣沒有雙重經濟的存在,在消失的過程中,可以對許多問題有所瞭解。比如說: 臺灣最近的物價上漲,工資上漲,而批發價沒有改變,消費價邦上漲了。這種現象是由什麼觀點來看才能明瞭呢? 用money supply或是其他理論來研究,都不容易了解這種現象,但是,以雙重經濟消失過程的理論來研究,就較容易了解。重商主義的經濟下,有生產,儲蓄,消費,但沒有Capital accumulation ,重商主義就是一種殖民地主義的經濟,被殖民的國家無經濟發展可言,沒有Capital accumulation 就沒有技術發明。非洲黑人的例子,可作為這種情況的有力證明。為什麼白人資本家不喜歡提高農業生產力,是有道理的,因為生產力提高,普通工資所得提高,資本就無法累積了。 

許文富

我認為在光復初期,說臺灣是雙重經濟或許適當一點。因為臺灣目前 的農業,至少已在「起飛」階段,根據羅斯托的經濟發展階段說,經濟發展的程序是從「傳統農業」開始,經過「起飛準備期」、「起飛期」、「起飛成熟期」、而達「高度消費」的階段,依此看來,我們的經濟似乎已經過了傳統農業的階段。我主要的意思不是說臺灣目前沒有雙重經濟的存在,而是論及它存在的程度問題。事實上,不論從農業所得或從整個國家的所得水準來看,我認為我們已經在「起飛」以後的階段,所以雙重性經濟在現在看來,並不很嚴重。

李登輝

現在臺灣農業已超過了技術發展的時期,這是沒有問題的。在這階段之下,並不表示我們已是現代型態的農業。由技術觀點來看,就是我剛才所說,不是勞動對象的改善,而是以勞動手段本身為目的改善,在這種情況下,不必太強調傳統經濟是對的。

賴文輝

關於許先生對雙重性經濟的看法,我以為由殖民地政策所產生的白人經濟部門與黑人經濟部門(以非洲國家為最明顯的例子)是雙重經濟的另一型態。不過,有些經濟學家把日本戰前的經濟,採用雙重經濟的觀念來說明其發展的變化,若此,則何況今日的臺灣?我以為一個國家的農業:其現代化的程度可以從生產過程中採用生物性革新和機械性革新的程度予以衡量。所謂生物性革新(biological innovation)係指晨業用品的新發現 、發明或改進,用以提高作物或家畜 、家禽的單位產量的方法,如化學肥 料、農藥、新品種、植物荷爾蒙、動物抗生素...等的發明、改進與應用。機械性革新(mechanical innovation)係指農業用品的發明或改進,用以提高人類從事農業工作的效率者,

就是現代化農業機械的應用。如果我們看看臺灣農業發展的經過,便可以看出臺灣農業的進步,自本世紀初以來,幾乎僅限於生物性革新的應用,對機械性革新的應用則微乎其微。所以,今日臺灣農業所使用的化學肥料,農藥與品種等幾乎與最先進國家沒有差別,可是對於農機具的使用—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地還是使用牛和犁作為整地工具,水稻插秩則只用雙手,而收穫亦只用雙手和一把鍵刀吧了,比起七十年前的農民恐怕還是沒有什麼差別。因此,今日臺灣農業雖已具有最現代化的一面但也同時保留著最傳統的一面。由於生物性革新不斷利用的結果,使臺灣每公頃耕地的生產力可與世界上任何先進國家相比擬,但是由於機械性革新的未能利用 ,使農民的生產力很難提高—今天臺灣農家每戶所生產的糧食平均至多只能供應本身及其他兩戶非農家的需要,比起先進國家的農民相差甚遠。另一方面,由於農民所使用的農機具太古老,工作效率太低;所以,臺灣的農民與耕地比例雖是世界上最高的 ,但是在農忙期仍感勞力不足。由此可以看出,目前臺灣農業勞力不足的基本原因,乃是未能利用機械性革新的結果。

劉錚錚 

雙重經濟就是進步的資本主義的交換經濟部門,與落後的傳統部門, 同時並存於同一個經濟社會內的意思。而落後的傳統部門一般都有三個特點,那就是(1)由於市場狹小,分工專業非常缺乏;(2)生產目的不是將產品在市場上出售,而是供自家消費;自家消費有餘的部分方用作出售。換句話說,那就是生產商業化的程度極低 ;(3)技術停頓而落後

這三個特點基本上可合併為一個,那便是分工專業程度太低。這是因為分工專業化為交換及技術進步的先決條件,缺乏這種條件,產量及因而能提供於市場出售的部分之擴充,終將達到技術上的極限。在經濟雙重很厲害的國家,這兩個部門之間往往是沒有什麼關連的,因而進步部門所用的進步的生產與運銷方法及組織形式、資金以及它的興旺等,均無法傳遞到傳統部門中去,因而無法帶動傳統部門的進步與興旺。以前的帝國主義國家往往在經濟落後國家或其殖民地的沿海建立起進步的港口與工廠,而不再向前推進,其原始目的則在方便他們對這些國家或地方的經濟壟斷及榨取,包括資源及產品的取得及其 工業品的傾銷。現代化的工廠及設備、組織及管理等均只限於這少數的地點,且其主權均掌握在這些外國人手中,因而所賺的錢也均為外國人拿去。整個國家或殖民地之其餘地區仍停留在傳統落後狀態,很少受到好的示範效果。但是臺灣的經濟雙重性自光復以來邦不是這種形式。對外貿易已是海島型的臺灣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因而主要工業地帶均集中在鄰近對外貿易主要港口的基隆及高雄。但是這些港口及工業絕大部分均由國人經營掌握,其賺得的利潤則以再投資的形式使本地經濟不斷擴充,使工業地帶不斷向內地推移。並且由於對人力 、原料、產品等之需要,進步部門不斷地影響著內地的傳統部門,不斷地促入傳統部門的地盤,於是傳統部門的勢力愈來愈縮小,而經濟的雙重性也愈來愈不顯著,愈不重要。等到有一天傳統部門完全消失,則整個經濟便完全現代化了。此時其內各產業部門就變得彼此息息相關,表現在產業關聯表上,便是各產業的向前及向後連鎖效果的增加(即Harveg Lenbenstein所強調的那種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而不是通常在國際貿易中由比較利益原則所決定的那種)。不過目前臺灣經濟尚未達到這樣進步的境界,雙重性仍然存在,只是程度上已不嚴重,且在繼續減輕之中。

概略說來,臺灣的進步部門可說是進出口及工業部門,而其傳統部門則為農業。不過一般來說,農業卻不必是傳統落後的部門,也可能是非常現代化的部門,例如北美、澳洲及西歐的許多國家的農業的情形。以前像美國、義大利等國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仍有相當嚴重的經濟雙重性,而且都是北部屬於進步的工業地區,而南部為落後的農業地區。經過他們政 府及私人不斷的有計劃的努力之後,現在雙重性已告消失:現代化的工業已不限於北方,在南方也有極廣泛的分佈;南方用馬耕地及用舊式農機具的現象已經完全不存在。他們的經濟可說已完成現代化。

如果從經濟雙重性的準則來看,我們可以說臺灣的經濟仍未完成現代 化的過程:農民生產雜異化的程度仍極高;農業生產的商業化程度雖在逐漸提高,然而供農民自家消費的傾向仍甚大,耕作技術雖有進步,但農業機械化的速度及普及率仍低。出口以及工業原料的需要會使臺灣農業獲得不少的好處,進口及工業部門又帶給了農業許多 T. W. Schulty所強調的非傳統性投入,使農業生產力及農產品、農用品的運銷均有顯著改進。不過繼續的努力必須放在農業的專業化、商業化及技術的不斷創新上面。

總之,我認為雙重經濟問題從另一角度來看,便是經濟現代化的問題,便是如何加速改進落後部門的生產方法及生產力,以縮小它與進步的經濟部門之間之差距的問題。

吳同權

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莫不是由傳統的進步為現代化的,由以農業為主的經濟轉變為以工商業為主的經濟。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必然會發生農村人口的外移,和農民所得的相對低落問題,甚至於已開發的進步國家,農民所得偏低的現象亦仍然存在,不過在雙重性經濟之下,這些問題更為明顯。雙重性經濟是開發中國家在邁向現代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特質,至於已開發的歐美國家在其發展初期似不具備雙重性經濟的特質,其原因為當時歐美國家的農業已相當進步,這些國家人地比率及農業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比率遠較現今開發中國家為低,而其社會文化條件亦較容易促使農業擺脫傳統的生產方式,而與工業同時走向現代化。目前開發中國家許多生產技術與方法都可以從國外引進,工業部門特別容易接受進步的生產技術及革新的生產方式,而迅速邁進現代化,農業則受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發展較為遲緩,因此當工業已進入現代化階段時,農業仍然停留在傳統的階段,逐產生了雙重性的經濟。當然所謂傳統的或現代化的觀念是相對的,很難極明確地加以劃分,同時隨著整個經濟的進展,雙重性現象會逐漸消失。當前臺灣可能已發展到雙重性經濟即將消失的邊緣。

李登輝 

關於農業發展相對落後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另一觀點加以觀察,譬如,我們賺錢並不完全用在食物消費上,甚至賺錢愈多,化在食物上的消費愈少,別的國家也是如此,因而對農業生產品之需要也相對的減少,不但在雙重性的經濟國度中有此現象,在別的國家也有相同的情形發生。第一個問題是,我們的出發點,由於要趕快現代化的關係,特別重視工商方面的發展,在農業方面卻用省錢的做法,如增加勞動力,品種改良,多用肥料,卻不改進機械,第二,農業方面,沒有Profit,農民生產的觀念只是為了自己生活而生產,有多餘才出售;(進步的工商業是不會為了自己消費而生產的,而是為了生產的Profit )。第三,多用勞力,靠人來生產,就不用很多的資本,設備因此很落後 。這種農業,只用小量的資本,卻消耗了很多的人力資源。資源的分配在這情況下發生了問題,使勞動生產率大為降低。剛才我們說農村勞動力慢慢開始缺乏,我想這個問題若是在 developing的過程與消失的過程中間,農村勞動力跑到工業去是沒有多大關係的,但我們還沒有充分的機械化,所以無法移出更多勞動力到工業中去,因此勞動力缺乏,引起農業生產的嚴重性。這問題可能是暫時性的問題,不是長期性的process,所以我想,我們對developing economy的問題,可以從生產因素(1)勞動力的問題;(2)其所得的分配及利潤上去探求,才能明瞭問題的所在。同時必須從勞動生產率的降低,設備的落後等方面去考慮。

賴文輝

從以上各位先生的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出,在經濟迅速發展的過程中 ,臺灣農村正面臨著下列幾個問題:(一)農業發展的相對落後與農業生產力的低落,(二)農村人口的外移與農業勞力的漸感不足,(三)農業用品價格的偏高與農業生產成本過高,(四)工商業的迅速發展,侵佔優良農地,妨碍農業發展等。以下我們就針對這些問題,逐項提出來討論。(待續)

 

小啓

本期由於稿擠,雖然增加了四頁篇幅,仍然無法容納原來預定發表的佳作,如羅門的心靈訪問記,王曉波的責任與信心,黃岷的近百年來中國現代化的過程 ,劉君燦的成長在這裏的,楊誠的墮胎問題面面觀,楊升橋的如何消彌僑生與本地生間的隔閡,和「一卒將軍」觀後感等等,不得不延後發表,在此謹向讀者及作者致歉。

 

 大學雜誌第16期 民國58年4月

 

 

泛談當前台灣農業經濟發展問題座談會紀錄:

 

 

 

 

 

搜尋

追蹤我們

徵人啟事

41.png

稿約

43.png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新大學臉書粉絲頁

QR code:

官方網站

web.png

LINE官方帳號

line.png

臉書粉絲頁

fb.png

趕食髦 Food Fashion Up

18836024_1698614263773063_6618469583031104682_n.png

「革命『仍』未成功,同志『更』須努力!」舊大學未竟的志業,香火必得新大學承接。鄭重邀請您的參與,就在這一天為「新大學」政論專欄網站的成立,再續熱忱共襄盛舉,為人類和平民主、公平正義的心力文明付出貢獻。 More...

© 2024 新大學政論專欄.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Allstars